柏林的女人的影片评论

如题所述

曾经听一位德国老人讲述他的“童年阴影”,当年苏军占领德国时,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德国妇女,甚至当着孩童的面。   他说,这个创伤,一辈子都不可能摆脱,是永远的梦靥。我看到他的眼神,心一下揪紧。     本来说不看《柏林的女人》,结果还是看了。这部片子对我产生的效果是意外的,我既没有因为片中的场景做噩梦,也没有因为“令人发指的兽行”对人性产生绝望的怀疑(像我看完关于南京的纪录片电影之后的反映),也没有陷入女权主义的激愤思想中。   用HR的话概括说,这不是一部控诉的片子,而是让人思考的。     看之前我在博客中提到过这段历史。写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南京,我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全城的女人都要像无辜的羔羊一样呢?为什么不能采取轰烈而有震慑力的方式反抗呢?当对方不把你当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来对待时,你就应该用极端的方式让他知道啊。     而《柏林的女人》呢,算是回答了一半我的疑问,它展示了一种“活下去”的信念,一种生命本身的尊严。让我有种感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同样是一种高贵。     主人公,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年轻美貌的女记者。她的遭遇和所有苏军攻占柏林期间的柏林女子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杀了,有的人被虐致死,有的精神崩溃,有的行尸走肉活一天是一天,她却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完整记录下来,并且抱有坚强的信念:“所有外在的伤害都不能真正伤害到自己”。   我是信仰文字的,我觉得,再屈辱的经历,你能有勇气正视它,把它写下来,展示在世人面前,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尊严。     为了自保,她“勾搭”上了一位苏军的高级军官。军官是有教养的苏联人,会弹钢琴,妻子被德国人残忍地杀害了。   她为他提供“服务”,他保障她不再被人侵犯,并提供稀缺的食物。这么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生存方式,却让我想到千百年来女子的处境:如果必须卖,那就尽量卖到更高的级别--比如找到有权势的男人,缔结利益的婚姻。古代很多有智慧的女人都说过,妻子和妓女本质上并无分别,同样是依附男人,同样是没有经济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明明是嫖与被嫖的关系,女主人公和高级军官之间却渐渐生出微妙的情感。某天晚上,她对他说,别走了。于是他们促膝长谈了一整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看到他们看彼此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世上,只有他们之间才能相互懂得,他们都是战争的孤儿。   德国投降了,军官发现自己爱上了女主人公,想带她离开。她说,这年头,爱情的含义已经变了,可是她希望丈夫回来找她的时候,她还在。   果然等到了从战场归来的丈夫。这位曾经的纳粹战士看了妻子的日记,自尊心崩溃,说你自己难道不觉得羞耻,不觉得恶心么?   她疯狂地骑着脚踏车去找军官,一路上她见到春日的蝴蝶。   军官被调离,正欲离开柏林。我以为她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要求军官带她离开这个伤心耻辱之地,离开给她伤口上撒盐的丈夫。可是我想错了,下面这段话震撼了我:   女人:谢谢你  军官:谢谢我什么?  女人:谢谢你,给我机会,让我了解你。   最后一面。     谢谢导演,没有“非黑即白”地去描述这段敏感的历史,掀不得的伤疤,而是不做作不避讳地展示了人性的两面。   我会想起《黑皮书》,《广岛之恋》,《午夜守门人》,《巴黎烟云》等等。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这些“和敌人睡过觉的卖国贼”里面,很有可能掺着为国为民忍辱负重的间谍。可是人们不管这些,人们的压抑太需要发泄的对象了,人们的心理太需要平衡了。   “女法奸游街”,多么经典的镜头。     去年这时我去看《拉贝日记》,看到大屏幕上柔弱的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下面,躲避日军的轰炸,好大的悖论和讽刺!     小男孩爱看战争片,爱看好人打坏人。可现实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战争一旦爆发,人性恶便赤裸裸暴露无疑。   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正反双方,等等,都是可以界定的,可是人性怎么界定?     女主人公的丈夫嫌恶地离开了她,她喃喃自语说,不觉得伤心,因为太忙了,要擦干净房间的地板,还要到处寻找花朵(大概意思是这样,我记不太清了)。   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在肮脏的废墟中寻找春日的花朵,这意象再次震撼了我。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她留下来,表面是为了丈夫,深层次是为了留守家园--女性和家园密不可分。这样的回忆,逃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逃脱。就算她跟着军官去了莫斯科,重建家庭开始生活,一切真的会不同么?留下来,即是对耻辱回忆的一种反抗。     女人常被比喻为大地。大地是母性的,宽厚慈悲的,即使经历了萧索的寒冬,依然能孕育新的生命。蝴蝶与花朵正暗示着这么一股微弱的美好生机。   活下来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坚强。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着谈论被轮奸的经历,见面打招呼都变成:几次了?   你可以说这是不要脸,不知羞耻。可在我眼里,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   在南非的《耻》里面,我也读到了类似的力量。   战争结束,男人死的死逃的逃,柏林的女人们在噩梦之后,要面对的是一个残破的世界。   她们比她们的男人们更善于变通,知道旧时代早就过去了,新的时代无法抗拒地到来。和平,宽恕,交流,修复,重建才是未来。     有些德国男人拒绝未来,比如片中一位女人的丈夫。逃过战争已是不易,他明明可以选择留下来陪着妻子,孩子过和平的日子,他却要选择和战友一起被流放西伯利亚,为了所谓的荣誉。   他的妻子哭着说,你打仗的时候我就天天盼着你回来,你好不容易回来了,你不能走!   可他最终还是在德军投降后服毒自杀。     男性脆弱的自尊!     片子并没有把苏军描绘成单纯的禽兽,控诉他们泯灭人性的罪行。每一个有运气活到柏林的苏联人,都有鲜血淋漓的回忆和满腔的仇恨,他们的心被亲人的惨死扭曲,即使有善的一面,也绝不会对着“罪恶滔天”的德国人。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   德意志民族得以复兴,肯定不是依赖于这些逃跑的男人。  这个国家重新变得美好,其中一定有夏娃的力量。     “受难与赎罪”这样的主题,来自于圣经。当我看到女主人公默默承受一切时,无法不想起这个主题。仿佛她一个人,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在替整个民族赎罪。   联想到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女孩》里面,肉身也有着耻辱和救赎的双重含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日记在战后发表,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些人将之理解为德国人的耻辱,作者于是禁止了此书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   所以完整的片名叫: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无名--柏林的一位女人)网友评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2
柏林的女人你好,我有,里面都是的,看我的看个性签名。。。。就可以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