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问句?请举例说明.

如题所述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的辞格,也就是明知故问。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 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例句: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扩展资料: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设问句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因此设问要用得恰倒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设问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3

设问句: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例句:

1,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闷神张起灵。

3,学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吗?一定要。

4,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吴邪买来的。

扩展资料:

设问作用:

1,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至于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总的来说,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设问要用得恰倒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2

设问句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的句子。

举例:

1、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2、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3、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 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至于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扩展资料

意义和作用: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设问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6

设问句: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例句:

1,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闷神张起灵。

3,学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吗?一定要。

4,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吴邪买来的。

5,什么是合作?合作就是像铁三角一样互相协作。

6,世界上有禁婆吗?现在还不太确定 。

7,这是谁的粉红色手机?是解语花的本子 。

8,这个墨镜是谁的?其实是黑眼镜的,他因为患有眼疾而不能见强光。

扩展资料:

设问句作用是:

1,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2,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3, 设问要用得恰倒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1,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2,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例子(1):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例子(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例子(3):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例子(4):这道题真的那么难做么?我看很好做。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