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万是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如题所述

最近的工作: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某产品性能优于美国同行;一名清华毕业的结构工程师入职;一名南大毕业的销售经理入职;办公场地扩充到700平。

小时候的状态,应该也算状态吧。

价值观的东西是藏不住的,除非你是一块石头,我的成长环境应该符合“社会底层”这一定义,看了一些回答,虽然我这也不至于那么底层。这个问题我好好回答,尽量“描述”,而非“定义”,省略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脱离那个环境(其实现在也未完全脱离)之后偶尔回忆时的内心万马奔腾。

出生在一个一般贫困的农村,但家里没有地,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在离村子五公里的镇上的菜市场里有一个8平米的小店,卖拖鞋、调料、茶叶等。每天早上五点母亲骑着三轮车到镇上,我六点起床,自己热一下馒头,步行三公里到镇上的学校上学,放学有时会坐同学的自行车。每年见不到一次父亲,有时候包工头欠工资,有时候他自己赌博把收入全部输掉,只有在光景好的时候--也就是在外打了一年工以后,回家能把钱带回来的时候,我才能见到他。

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所以到市里读高中以前,并没有太多自卑的感受,毕竟学习一般都是年级第一。很多细节是成年以后回想起来,才越发深刻,特别是接触得多了以后,才发现原来还有另外的生活状态。

村子里只有两个场景:过年与不过年,过年就是家家户户打牌,不过年就是看不到什么劳动力。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人生,问我妈人为什么要活着。我妈说,问什么问,那你去死啊,一起死就好了。我知道,我爸又输钱了,今年过年又回不来了。多年以后看一个路易的脱口秀,讲到他妈心情烦而打他,但他并不在意,因为穷人的生活压力太大,毕竟他现在不打他孩子,因为他有钱。

大部分人还是能上初中,同学有一半都是从家里带咸菜,虽然偶尔会有肉丁,除了条件好的几个,大部分都会从家里带米,交给食堂,有的同学甚至放学后还要去田里干活。像我这样的,两三天会去食堂点一个青菜,偶尔赶上同学生日,会合伙点几个肉菜。那会儿青菜只要五毛钱,肉菜一块钱一份。

因为我本身一直比较好学,上高中前好学的原因并不是奋发图强,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所以村里面小孩的娱乐,去镇上打游戏,钓小龙虾,去河里浅滩捞鱼,在田里挖坑烧火这些事,虽有参与,但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看书,寒暑假就帮妈妈去镇上守店,边守店边看书。

村上没有人有社保,除非是扛不住了,否则看病都在村里一个老中医那,去一趟镇上都嫌麻烦。要是谁去县里看病了,往往就是不行了,该准备后事了。即使县里医院说可以去市里住院,一般也是不会去的,特别是老人,喝农药自杀的会有发生。

村里混得好的标志就是,谁在外打工赚钱了,去买了个社保,这种事可以讨论好几年。或者谁家女儿嫁的好,嫁给了城里人,住楼房了。除了最有钱的那几家,过年也看不到几台车。但会有很多摩托车,摩托车大军返乡说的就是我们。

后来我去市里读书,住校。

每次去学校需要五点起床,坐着我妈的三轮车到镇上,然后再坐半小时班车到达县级公路,然后下车,等待从县里开往市里的班车。时间经常不确定,但那会儿可以超载,从公路上上车的,一般是没有座位的。快到市区的时候,为了避开偶尔的检查,司机会让一部分乘客下车(一般是中途上车的人),由车上售票员带着走一段小路绕开检查人员,然后再上车。湖区很多渡口,那会儿从县级公路到市区,要八个多小时(现在一个小时)。

上高中的同学不到一半,大部分都去打工了,读技校的都少。我第一次去市里高中报道,当时还带了20斤米,因为那时不确定学校食堂收不收米。还拎了一只鸡,妈妈让我送给班主任。那一年我13岁(初中跳过一级)。

我是我们村子里唯一一个去市里上高中的,那会儿我见过李宁,但不认识阿迪耐克,除了过年偶尔去县城,否则红绿灯都没见过几个。带的20斤米食堂不收,后来跟同学一起卖给了小餐馆。

上高中第一年,生意不好妈妈把店子转让了, 父亲已有两年没回家,找不到人,据说在云南曲靖某个工厂,因为输了钱没脸见我妈,索性失联。我妈去云南找我爸,终于是找到了,找到以后还替他还了赌债。卖掉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例如我小时候的银手镯,她的项链等等,又找外公借了点钱,经邻居介绍去省城一个很大的批发市场,租了一个很小的门面卖,做盒饭,卖泡菜。

那个批发市场很大,那时候有地下赌场,时常有火拼事件发生,只有地下赌场点外卖最大气,因为总归有人赢钱。因为邻居在那赌场当打手,所以一开始我妈的盒饭生意还不错,后来我妈觉得赌是万恶之源,她实在不愿意昧着良心再给赌场做盒饭,于是生意只变成了卖泡菜。

堂亲表亲那边,只有我和我表妹读了高中。有两个堂弟,在我妈那一起送过一段时间盒饭,后来,子承父业,赌场赌不起,就去小棋牌室,欠了一些钱突然跑路了,然后我妈把钱还上了。

那一年我高二,所以那个暑假我第一次在省城给人带家教,一个暑假赚了两学期的学费。住在我妈的小门面里,没有窗户,卷帘门一拉下来,不透气,于是我妈每天早上四点多就会把卷帘门拉开一道口子,六点市场里就正常开工了,再全部拉开。

说到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除了学习以外,我家的家庭生活状态代表了我们那个村的大多数。

上大学以后,只回家过两次,每次都是在市里给人补课,赚学费。慢慢地开始听到哪个同学结婚生孩子了,哪个表弟进局子了,混得最好的叔因为酒驾撞了人,赔个精光,哪个邻居得了癌症在等死但是强行被子女拉到省城去检查,一查又不是,做了个小手术就好了等等。好几次村里亲戚到上海来要来看我,都被我妈拦下,因为她担心她们找我借钱或者住我学校。

有一份工打,就是很不错的。过年见面说得最多的除了“今天去哪里打牌”就是“你在哪里打工啊”。有一年回家,刘叔就问我“在哪里打工啊”,旁边四大爷说:“狗日的张伢子在上海读大学你都不知道啊!”

村里上大学的除了我还有两个,大家相同的情况都是交不起学费,第一年都是民间借贷,后面都是走的学校助学贷款,为什么第一年不走助学贷款呢?因为一些手续,不会办理,例如去镇上签字,等等。还有一个原因是,村里不太信这个事。

我曾经问过我妈,我说出去打工的,一个月也能赚几千块,为什么好多人都跟我一样交不起学费呢?

我妈说,去问你爸啊,看多少钱经得起他输。

也是,大部分人除了打工就是打牌,今年赢了点会大吃大喝炫富摇摆,但总有输的时候。所以除了镇上的超市,KTV一到过年生意很好,村里面整体不会有什么结余。

也无所谓,反正上学的也没几个人。

大家都是这么过的,不这么过反而不合群。

这是我的经历,一个村子里的缩影,最近十几年什么样我不清楚(至少新农合,贫困生资助好了很多),因为大学毕业以后,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村子,不论早几年我妈,我的亲戚们如何骂我没有良心,看不起家乡,我都没有再回去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9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小资的生活状态。过得会非常的幸福。
第2个回答  2021-03-09
是非常忙碌的。年薪百万一般是公司的高层人才,也意味着需要为公司承担更多责任,会特别忙碌。
第3个回答  2021-03-08
这样的高薪,他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忙碌的。根本没有时间来休息。需要不停的社交和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