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译文: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所有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每件事有它好的一面就有它不好的一面,反之亦然。而往往我们眼中好事(福),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其中隐藏的坏,而我们眼中的坏事(祸),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其中潜伏的好而已。

亦或一件事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人为的去加上了我们肤浅的看法而已。所以,当我们处在春风得意时,一定要多想想,有没有我们没有看到的隐患存在,而当我们处在人生低谷时,我们就要多观察,是不是有些机遇和机会被我们忽视了。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去面对所谓的祸福,才不会被一时的福冲昏头脑,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祸而一蹶不振。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2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看等事情要全面,幸福时不要忘了失意时,乐观看等身边的灾祸与幸福.它们时时刻刻都是并存的.也可以理解为事在人为来激励自己,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看你能否扭转乾坤.
  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有福祸相伴相生的意思,它就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事的方法与众不同.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然,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身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父子二人也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这则成语告诉我们: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请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3-05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摘自《新华词典》

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时给我的感觉是祸福都不是由人定的,人世间是变化无常的,好的事情也会变坏,有的时候坏的事情也会出现好的方面。给人一种很无奈的感觉。人世间的事情真的就不能由我们做主吗?我们是不是要整天提心吊胆的,出现让人高兴的事,脸上有微笑可心里还是要悸悸的?——难后我就觉得这句话太严重了,于是像很多很有名的话一样被我否定了,因为我不相信它,我为什么要相信这样危言耸听的话呢。仅仅它是出自老子或幼子之口吗?我不相信权威。我常常怀疑现制成规,我一向以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所以我没有必要相信它。
但我现在已经相信了它。
因为任何事情的出现都只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一件事情发生了,它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无限接近不好的好事情和无限接近好的坏事情就是我们说的不好不坏的事情。这种事情也是属于好的或不要的一类的。可见事情的确是想老子说的那样祸福可以互相转化,因为是非好即是坏的,非福即是祸的,只有两种可能,天平必将偏向某一边,处于平衡状态的不要不坏的几率是很小的。于是我相信了老子的这句话。
难后我又想,当我们去做某件事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几率。所以说,成功与失败对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做了某事失败了,只是正好落在了那一半的失败的区域。也许有些事看上去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会有成功的一天,因为成功对于我们来说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于是一些所谓的奇迹就出现了。
世界有无数种可能,但就具体的某件事来说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好,一种是坏;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所以正处在逆境中和不得志中的人们应该可以相信,成功对于你们来说和那些成功者来说都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没有谁是上帝的宠儿,或者说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因为他给了我们每个人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的可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了,这种可能就会实现。成功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也不只是某些人的幸运。失败对于那些成功者来说也是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的。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来制定目标。有信心,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第3个回答  2018-01-08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一个汉语成语,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暗示人们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第4个回答  2019-09-10
出自《老子》,意思是祸福相伏相依。
你应该听过这个故事吧,老人有个儿子,家里有匹马。一天,马丢了,别人替他可惜,他说未必是坏事。结果一天那马又带了匹马回来(原来谈情去了),大家恭喜他,他说未必是好事。果然儿子骑马摔断了腿。不久,朝廷征兵,他儿子因此躲过一劫,又因祸得福。……
这个故事很难说明这句话得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