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佤族人口不足五十万,当时对诸葛亮作出了啥承诺?

如题所述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佤族的人口数量排位比较靠后,最新的人口数据表明,佤族人口约为42万人,这样一个连五十万都不到的少数民族,却在守卫边疆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佤族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时代,佤族被称作为“僬侥”,他们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公元69年,东汉王朝设置永昌郡,下辖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而此时的佤族,就居住在永昌郡。

《华阳国志》载:

“世祖纳之,以为西部属国。其土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 、儋耳种 、闽越濮 、鸠僚 。其渠帅皆曰王。”


这里的闽越濮,就是古代佤族的另一种称谓。

虽然如此,但汉王朝的统治势力,一直未能有效影响到永昌郡。因此对于生活在该地的佤族来说,他们依然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对中原王朝也没有完全的归化。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三国时期。当时南中的彝族首领孟获受到蛊惑,起兵反抗蜀汉政权的统治,诸葛亮只好临危受命:“五月渡卢,深入不毛之地”。在对待孟获的反叛问题上,诸葛亮采取“攻心”的策略,七擒七纵,成就了一个历史经典。


《滇元纪略》载:

“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 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在七擒七纵期间,孟获辗转多地,也引诱其他民族部落反叛蜀汉,而他被诸葛亮给彻底降服后,双方把酒言欢,冰释前嫌。


在这其中,佤族民众接受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文明,如种植水稻、修筑房屋等等,有力地促进了佤族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在此期间,其首领为感谢诸葛亮的帮助,曾和他约定,在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一定做好守卫疆土的工作。

既然作出了承诺,肯定会信守誓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佤族一直以守卫疆土为己任,时刻警惕着外族的入侵。1885年,英帝国的殖民势力在吞并了缅甸之后,开始染指我国的云南地区。


尤其是阿佤山区下面的班老、班洪等地方,盛产银矿,这让英帝国垂涎不已。1934年,为了占领班洪,他们出动数百名侵略军,想要以武力逼迫当地民众就范。

关键时刻,以佤族为首的当地少数民族挺身而出,组建上千人的“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发出《告祖国同胞书》,庄严宣布:

“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抚绥,固守边疆……我佧佤山数十万户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银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愿断头颅,不愿为英帝国牛马,此志此情坚持到底。”


佤族民众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帝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让对方不得不狼狈退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滇西南抗日战场上,处处可见阿佤山区游击支队、阿佤山特区自卫支队、班洪自卫支队等游击支队,最终配合正规军,将日本侵略者驱赶了出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3
佤族人首领为感谢诸葛亮的帮助曾和他约定,在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一定做好守卫疆土的工作,他们也信守承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已守护疆土为己任。
第2个回答  2020-09-13
是对诸葛亮做出了守护边关,永远不反蜀汉的承诺。可以冲出师表中看出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最后的结果是获得所有少数民族的民心
第3个回答  2020-09-13
不再掠夺蜀国百姓。用本地的产品跟蜀国百姓进行交换,不再直接掠夺,双方互利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