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风雨》读后感

如题所述

《风雨》读后感
芦荻的《风雨》描写了年轻人在人生中经历磨难和挫折,心中对世事产生困惑、无助的害怕心理。提到挫折,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挫折,人生会是平坦的大道吗?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种的麦子在经历了一年的风吹雨打、霜雪虫害之后,硕果累累。但是,他恳求上帝,希望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有虫害,不要有干旱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上帝答应了农夫的要求。第二年,农夫的田地里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的狂风暴雨、烈日、虫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的等到收割那一天。但是,在收割那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竟然没有结出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询问是怎么回事。上帝回答说,一旦避开了生产中的所有问题,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虫害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就像人一样,如果人的灵魂没有经过考验,那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或许,人们应该和麦子一样,在风雨中寻求生命的价值。有这么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确实,生命追求的应该是绚丽的彩虹。人如果没有生命的麦粒,也会如同行尸走肉的空壳一般。 说到这,与《风雨》联系在一起。在“风雨”中,那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似乎像被施了法,使人内心惶恐,思索如何在海上存活,在舟中生活?或者想象一下,将画面展现在眼前:在乌云笼罩下,白昼变成了黑夜。雷鸣电闪。雨如同悬在天空的瀑布,直泻人间。河水暴涨,漫入农田、郊原、村庄,淹没了大地,所有的生灵都似乎被蒸发了一样,只留那曾经苍劲有力、高昂挺拔的树木,如今叶已经被雨水打的遍地鳞伤,奄奄一息。那村舍,已不是温暖宁静的家园,房屋已支离破碎,浮在水中,失去了稳健。万物的一切似乎都被风雨征服,风雨主宰着空间,俘虏了空间万物。 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黑暗和恐惧。万物失去了活性,失去了希望,只能任雨宰割,凭风击打。然而,风雨只是一时,它永远无法与时间抗衡,对于时间来说,他决定了风雨的生命。他可以让风雨顷刻现身,也可以将风雨驱逐出境。过后,光明重现,雨水消逝。即使一切都被雨水摧毁,但只要有人居住在这个空间,时间会帮他修复所有的创伤。最后,一切会变得如往昔一样。 每经历一次风雨的考验,万物都会历练一次,然后更加的沉稳。他们会想着、探索着用各种方法去克服风雨的危害。最后,他们会越变越强,不会恐惧、害怕风雨,反而,会把风雨很自然的认为是生命中所必须的。 我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是高尔基写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来临时,海燕所表现出来的无畏与激昂是多么的雄壮。海鸥的畏惧、企鹅的逃避 让人更加的感受到海燕的勇敢与坚强。正因为暴风雨,海燕才会如此的伟大。或许高尔基的本意在赞颂勇于投身革命事业的革命者,总之,他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最后的那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似乎更值得让我们去体味。 别再惧怕,让风雨成为我们的奴隶,成为生命中麦粒的营养原料,充实自己的生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