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馆的400字的新闻稿

如题所述

北京天文馆观后感400字第一篇
《北京天文馆》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这里接受科普教育,认识地球以外的太空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旧馆显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的需求,于是,筹划了十年之久的新馆建成了.
北京天文馆新馆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天文馆。工程建筑设计由美国王弄极建筑师事物所和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承担完成;新馆在西外大街老天文馆的东南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高度约30米,建筑立面中空透的玻璃、金属等现代建筑材料和双曲面玻璃、“弦体”等现代建筑语言与老馆庄重、均衡的厚重体量形成的鲜明反差,标注出二者在时间上的跨度与设计思想上的变迁,为天文馆建筑群增添了历史性特征。

新馆由地下两层和地上五层组成,临街的北墙是一面玻璃幕墙,设计师为了突出科学的氛围,在大楼内部设计了一些由下而上弯曲的管形结构,力图在新馆中表现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概念,透过玻璃幕墙,这些巨大“管道”隐约可见,引人注目。

北京天文馆观后感400字第二篇
《北京天文馆新馆幕墙设计问题_有感》

馆新馆的幕墙工程,历时两年整,该项目与2005年竣工交付使用。我于2006年初开始整理有关天文馆设计和施工的原始资料,并相继发表了几篇关于《北京天文馆新馆幕墙设计》的文章,本人也因为这个项目,在2007年在北京人事局晋级职称,为建筑装饰设计高级工程师。
天文馆这个项目,当时可谓轰动一时,好多人都来现场看过,有幕墙公司的同仁,也有各院的建筑师,还有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大家对该项目都给予了肯定,评价甚高,因此也使本人感到非常自豪。今天回顾起来实事求是地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经验需要指出,同时也看到一些问题仍没解决而着急,大家都愿意听好听的,说好听的,忠言、实言难免逆耳,因此现在是时候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借鉴和探讨。

首先,该工程为我们公司毫无疑问地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荣誉,据说当时该工程幕墙造价才不到4000万,而结算后净利润已达到1000多万,堪称幕墙史上的后无来者吧。但当初接手这个项目时情况确不尽然,尤其在投标前期配合设计院阶段,许多公司领导、设计人员都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些还说三道四吹凉风。只有我和关心我的领导,以及少数设计师、工厂的技术人员对这个项目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天文馆项目设计和施工都取得了成功,然而却只有少数人了解和掌握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尽管现在有好多人都声称设计了北京天文馆,但是做的项目一比较却差的很远,这是其中之一原因。

其次,天文馆的成功与双曲面的玻璃制作工艺分不开,这个功劳要归功于我的老乡,当时任加工厂技术部的周经理。记得北京青年报曾经登过报道北京天文馆建筑设计的文章,其中采访美国和航天院的建筑师时他们都说我的功劳不可没,但我这里还得说老乡的功劳不可没!遗憾的是当初的人员已流动走了,包括老乡。虽说现在工厂还在,但技术的传承是否传了呢?一个好的技术需要专人来总结固化,直至整理成教材,这样才能为后人所用。但很少有老板能够意识,对老板来讲挣钱永远是第一位的,花钱当然越少越好。

在技术方面,本人认为目前仍存在几方面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一是玻璃热弯技术,当前玻璃双曲热弯还沿用10年前的制造技术,模具材料多以圆管、板条焊接制成,对变曲面幕墙是一块玻璃对应一块模具,耗材较大,成本高。当初设想采用特殊材料通过电脑数控制作模具,设想用喷涂的方法打印出来模具,类似今天的3D打印机,现在看来没准还真的是个思路呢。

二是钢结构双向弯曲技术,现在也仍然没有改进,双向垃弯机按理说原理是与平面垃弯一样的,制作机器的原理也不复杂呀,但为什么没有厂家关心呢?还是老问题,那就是眼前问题,Money!

三是幕墙结构变形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非常异型的幕墙结构体系,自重、活荷载变形应该较常规幕墙体系大,这对钢铝结合来讲不利,这一点虽然在当初计算时有考虑,但是安全储备系数与结构刚度应该适当放大,这也是唯一我觉得是我自身的问题。后来本人又做了几个类似的项目,在结构上考虑都比较保守,是吸取了这个经验的。

北京天文馆观后感400字第三篇
《贵阳科技馆观后感》

光明媚,风和日丽,我和室友一起参观了科技馆,在现场,我们看见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就像一群刚刚上学的孩子一样,我们开心的不得了。同学们纷纷赞叹贵阳这个三线城市开放以来因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
贵州科技馆是集展览、培训、实验、影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场所,是对外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科技教育的新型教学基地,是展示现代科技、推动科技创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座综合性、现代化、具有地方特色的省级科技馆。贵州科技馆围绕“自然、智慧、未来”的主题进行布展设计,展厅由少儿科技乐园、天文地理、万物之灵、科技探索、黔贵大地等5大主题展区组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