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音是谁

请问有哪位朋友知道李海音是谁,听说是个作者,但是具体不太清楚。

应该是林海音
林海音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代表作:《城南旧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2
你说的应该是 作曲家李海鹰 吧

一曲《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歌曲以其优美的曲调和丰富的内涵感动了当时的人们,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现时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

作曲家李海鹰,就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

李海鹰1954年生于广州。他从小喜欢音乐,很早就开始显露音乐才华。1970年,他才16岁就进入广州粤剧团,当上了小提琴手兼创作员。5年以后,他成为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的小提琴手兼创作员。这期间,他被送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学习了一年半。1982 年底到1997年3月,他在广东音乐曲艺团当创作员,《弯弯的月亮》就是这期间写出来的。从1997年4月起,他担任了广东电视台的音乐总监。

李海鹰创作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影视音乐作品。除了电视艺术片《大地情语》的插曲《弯弯的月亮》之外,还有电视剧《外来妹》的主题歌《我不想说》、电视剧《一路黄昏》的主题歌《走四方》、电视剧《女人天生爱做梦》的主题歌《我的爱对你说》等等。在这些歌曲的创作中,他集作词、作曲、编曲于一身,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歌曲一经播出便大受欢迎,被广为传唱,流行范围很广。他还为电影《鬼子来了》、《赛龙夺锦》等写歌编曲。

由于这些成就,他曾获得全国、全军、省、市以及海外音乐创作奖百余项 ,并且还担任了中央电视台1989 春节晚会音乐指导;担任了1998、1999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音乐统筹。1997年,他担任了罗马尼亚第十届国际金鹿流行音乐节大赛评委;1999年,他担任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第十届亚洲之声音乐节评委;他还担任过中央电视台1988、1992、1996、1998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担任过中国文化部1996、1998通俗歌手出国选拔赛评委。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轻音乐学会的副秘书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和广东音乐家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他还是国际艺术节组织联合会的成员,并被入选ABI国际杰出人物名录。

1994年11月19日,他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成功举办了“《弯弯的月亮》李海鹰个人作品演唱会”。这应该是他音乐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醉心于音乐的李海鹰喜欢拓展新的音乐领域,成名之后,他迷上了音乐剧。音乐剧盛行于美国百老汇,以流行音乐为主体,形式轻松、活泼,很受观众喜爱。而在中国 ,由于戏剧界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涉足音乐剧的时间还不长,所以尚未有很成功的作品。李海鹰决心要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在1996年和1997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他推出了《过河》及《地久天长》两个音乐短剧,获得成功。但他并不满意,期待有一个好的剧本一试身手。当他看到四川“人艺”女编剧李亭写的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的剧本时非常高兴,马上全力以赴投入了创作。音乐剧《未来组合》上演后,反响很大,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好评。

为了迎接澳门回归,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电视片中有一首起点睛作用的主题歌,歌词用的是诗人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写的诗歌《七子之歌——澳门》。中央电视台把作曲任务给了李海鹰。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手捧着闻一多先生写下的充满幽怨愁烦的诗句,李海鹰非常激动。对于澳门,他有剪不断的情缘,因为他父亲的家乡就在离澳门仅一衣带水之遥的南朗乡,那里很早以前与澳门同属香山县,小时候他曾回去过那里一次,澳门的歌谣也是他儿时记忆里的童谣。四十多年在广东的生活,更是孕育了他深沉的南国音乐情怀,令他极易感受澳门的风土人情韵味。

闻一多在这首诗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离开母亲太久了的孩童,她向母亲述说着Macao不是她的真姓;她呼唤着母亲叫一声她的乳名澳门;她大声呼喊着“母亲,我要回来……”四十多个日日夜夜,李海鹰寝食不安地用心灵体会着这个艺术形象,苦苦寻找着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终于,一股压抑不住的挚情带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旋律冲出他的心底……

《七子之歌——澳门》随电视片《澳门岁月》播出之后,深深地打动了海内外亿万华人的心,立刻响遍海内外。特别是在澳门,反响尤为强烈,不但在各种庆祝回归的大小活动中被演唱,而且经常在大街小巷响起。电视界、音乐界人士都评论说:与以往的“回归歌曲”不同,《七子之歌——澳门》是有深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将人们带进21世纪。李海鹰感到非常欣慰,他觉得,他是用音乐的形式与闻一多这位他从小敬仰的、杰出的文化先辈进行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

李海鹰是珠江的儿子,他是从珠江边走向成功的。珠江边,曾走来过冼星海的身影,他的一曲《黄河大合唱》,一直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品尝不尽的精神仪式;珠江边,也走来过马思聪的身影,他的一曲《思乡曲》,直到现在,都一直是全球华人的归家的路;今天,珠江边又走来了李海鹰。乘着歌声的翅膀,他仿佛又看见了先人伟岸的背影。他想追逐那个背影,用他坚定的脚步;他想祭奠那个背影,用他一生的追求!
第2个回答  2007-12-22
李海音,网络作家,写过<<我的下半身>>
第3个回答  2007-12-22
<爱上坏坏的死神>的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