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其它宗教之间的关系

本人学佛,但对其他的宗教不是那么的了解,它们好像各有各的一些说法,请问其它的宗教是否也有正确的有一些说法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佛说的都是正确的,这个我没疑惑,那其他宗教跟佛教有何联系呢?为什么会分了那么多的宗教说法。不是众生本皆是佛吗,为什么又出现了其它的宗教存在?

佛是这样评判外道的:外道虚妄说 皆是世俗论 以邪见因果 无正见立论。(出自《楞枷经》)

学习佛法不可学习宣扬外道典籍
作者:刘欣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教法,学习怎样成佛。佛在经典中不止一次地提出:学佛人不应该读诵外道典籍。〈佛藏经〉中讲:若人好读外经书者。则于其中生坚实想。贪着语者乐说散乱。乐严饰辞巧美说者。于佛第一义则无净心。又于此法不敬不信。舍利弗。譬如不男之人无男子用。至男子中生不男想。而作是念。是诸人等如我无异。如是好着外经书者。常乐严饰巧美文辞。于佛第一义心不恭敬。舍利弗。其中有人说清净经。于此人所亦不恭敬。轻慢清净持戒比丘。何以故。舍利弗。外道经书无真实语。法应憍慢贡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为厌离。不为寂灭。不为得道。不为涅槃。是人毁坏信等善根故。于一切处不信有功德。如不男人于诸人中皆谓如己。
(意思是说:学佛人不能读外道典籍。并且对经典中的话产生坚实的想念。这样的经典同佛法不同。对于佛说的第一实义没有清净的心。不会恭敬信仰。这样的人如同被阉割的男人,不能生殖,但是却认为其他人和我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外道经书没有真实语言,所讲的法大都含有骄慢贡高的成分,因为他不是为了厌离,为了得道,为了涅磐。这人的信仰的善根会被毁坏,在一切处不相信有功德存在。如果简单说,常读外道经书的,会认为学佛也就这么会事,学佛的人也都和他们一样,学的道理也是一样(当然其实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读, 玉厉宝钞,文昌帝君阴鸳文等等。认为这就是学佛。正是上面讲的情况。学佛就不要 研究这些书,佛法经典有这么多,为什么不读?为什么不做大丈夭,非要做“不男”之人(太监)呢?。 )

另外释迦牟尼佛还提到: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着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隐。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咸使众人不复供养。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舍利弗。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无上道求外道经书。诳人是恶魔。深坑是邪道。
(无论你读外道的经典或讲述觉得多么有收获,要知道这都是恶魔深坑,一定要避免。 )

在《优婆塞戒经》中,世尊也曾告诫大家:云何名为假名菩萨。善男子。众生若发菩提心已。乐受外术及其典籍持讽诵读。即以此法教化众生。.......是名假名菩萨。

又云: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是名实义菩萨。
(如果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那么还喜欢接受其他的外道方术教义,还用这个方法教导别人,那么这个人是假菩萨。而真正的菩萨只有在为了破除邪见时才会研究外典。我们作为佛的弟子一定要知道,外道典籍是不能帮助我们脱离轮回,离苦得乐的。所以在佛法尚未能有所修证的情况下,是不宜看其他宗教,外道术数的典籍的。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9
实际上很多正教都是菩萨们创立的。因为当时当地人们根器不够,无法接受太高的教导而采取的方便。比如大梵天,是佛教的大护法,实为八地菩萨。(华严经记载)而老子、孔子也是菩萨的化身。
根据《华严经*十地品》记载,初地菩萨欢喜地可作阎浮提主,二地离垢地可作转轮圣王,三地发光地可作忉利天主,四地焰慧地可作夜摩天主,五地难胜地可作兜率天主,六地现前地可作化乐天主,七地远行地可作化他自在天主,八地不动地可作一千世界大梵天王,九地善慧地可作二千世界大梵天王,十地法云地可作色究竟天王。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皆菩萨应化》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曰宣化上人讲於金佛圣寺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永明延寿禅师开示:老子孔子是何圣?如何看待儒道?
摘自 《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禅师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

答:儒道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老子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列子云。商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阚泽曰。若将孔老二家。比校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言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为太子太傅。

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浅识起谤如烟。并是不了本宗。妄生愚执。事老君者。则飞符走印。炼石烧金。施醮祭之腥膻。习神仙之诳诞。入孔门者。志乖淳朴。意尚浮华。骋鹦鹉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违背先德。自失本宗。斯人不谤。焉显其深。下士不笑。宁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无所不包。至理犹空。何门不入。众哲冥会千圣交归。真俗齐行愚智一照。开俗谛也则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绍。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惟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谛也则是非双泯。能所俱空。收万像为一真。会三乘归圆极。非二谛之所齐。岂百家之所及。

元音老人开示
摘自:心经抉隐

东土福因成就,解脱缘熟,故感大教东渐,祖师西来。止观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先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仲尼以敦伦尽分为怀,老子则掊击尔智;菩萨以普度众生为愿,如来则荡涤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开拓大乘气象;后摄入大圆觉海,咸令顿证无生。世尊以无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复以无量方便传承付嘱,成就末世群生。

摘自:历代法宝记

........................佛虽不生于汉地。一千年后或五百年后。众生有缘。先令圣弟子于彼行化。案清净法行经云。天竺国东北真丹国。人民多不信敬。造罪者甚众。吾我今遣圣弟子三人。悉是菩萨。于彼示现行化。摩诃迦叶彼称老子。光净童子彼号仲尼。明月儒童彼名颜回。讲论五经诗书礼乐威仪法则。以渐诱化。然后佛经当往。

牟子云。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也。心甚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物有通事。舍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德道者。号曰佛。轻举飞腾。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于是上悟。遣使张骞羽林郎中秦博士弟子王尊等一十二人大月氏。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兰台石室第十四。即时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其壁画朝廷千乘万骑绕骑十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门上作佛形像。

明帝在时。知命无常。先造寿陵。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于未灭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咸来归德。愿为臣妾者。以为亿数。故谥曰明也。自是之后。京城左右及州县处处各有佛寺。学者由此而滋。...................

南怀瑾师开示:
摘自: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究竟是“老子化胡”,或“迦叶变老子”,我认为与真正修持的经验谈,都不关紧要。关于这些问题,正如清初诗人吴梅村所谓:“故留残阙处,付与竖儒争。”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已。
第2个回答  2012-05-09
佛教有一言,说:众恶莫做,诸善奉行。圆满清静,是诸佛教。
其意思,是说只要教导大家为善不为恶,最很多善行,教育大家清净自己的内心,圆满自己德行的,都和佛教教言、教理不违背。

其实很多存在很久的宗教,都是教人为善的,严格说来,大部分和佛教教理是不违背的。只是我个人思维很久,觉得佛教在善行和修行上面是最圆满的,所以选择信仰佛教。

因为,佛教教人慈心不杀,不仅不杀人,连动物、蝼蚁都同样。
佛教还教人,万物平等,人和蝼蚁、动物一样,都和佛平起平坐,因为我们都有佛性,只是被贪嗔痴慢疑给掩盖住了。
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去除这些障碍,找回本来的自性——佛性,这样慈心、平等、圆满的修行,佛教当然是最值得我去选择的!

关于其他的宗教,末学是这么想的,其实大家都还没有找回佛性,自然有所谓的心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但是只要宗教是教人行善的,那么当初创立此宗教的人,一定是一个心很清净、平等的善人,但是还达不到佛的圆满程度,否则,佛与佛之间,想法行为都是一样的,他一定会拥护佛教。

也有人说,其他宗教也许是菩萨示现创办的,用意在于先给大众建议一个学佛的的基础,比如以前中国的老祖先孔子。他的教言就非常经典,佛学之所以在中国扎根最深,也是因为我国是礼仪之邦!

学佛人,连基础的《弟子规》、基本的行善都无法最到的话,学佛是很困难的。这是末学的看法,您可以参考看看
第3个回答  2012-05-09
佛教是包容其他宗教的。
一切好的宗教都是圣人随众生祈求因缘随缘利益众生的,都是救死扶伤,对症下药的。。。
寻找自己相应的药就行,相应的药就是最好的。。。
还有众生都是佛是众生都具足佛性,都具足佛的德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众生本性上具足佛性。但用上还不是佛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5-09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不是正义与邪恶的关系。
而是:大学与小学的关系。

佛法包括2大部分:1.世间法。2.出世间法。
其中,世间法的修行,可以去天堂。类似于小学。
其中,出世间法的修行,可以涅槃。类似于大学。

而其他宗教,全部都是“世间法”,最高只能去天堂。
当然,这里所说的“其他宗教”,是指:鼓励爱人如己的真正宗教。
至于其他宗教内部的异端教派,以及迷信,甚至邪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