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节一中老师朱启平的事迹

如题所述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朱启平,男,贵州省毕节市大河乡岩口村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9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岩口支教队队长,201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1]
中文名
朱启平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性 别

籍 贯
贵州省毕节市大河乡岩口村
目录
1主要事迹
2人物观点
▪ 言论
▪ 致《光明日报》信件
3颁奖词
▪ 颁奖词
▪ 记者“感动手记”
4社会评价
▪ 老师评价
▪ 同学评价
▪ 学生评价

1主要事迹编辑
2009年,朱启平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2010年大一暑假,朱启平组织支教队

2013年4月朱启平(中)看望岩口村的孩子们[1]
回到岩口,在当地唯一的民办小学义务授课。此后每年,他们都来到岩口民办小学,把“北京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基地”建在这所仅有1名老师、60多个学生的村小。2013年5月,大学即将毕业的朱启平谢绝省会重点学校的邀请,回到毕节市(毕节一中)执教。
2013年5月2日、3日,《光明日报》分别以《山外大学山巅梦—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青春故事》《梦想就是路标引领青春远航—朱启平事迹在青年学子中引发“梦想”热议》为题,接连刊发朱启平的青春故事及读者反响,报道朱启平放弃贵阳省城重点高中回到偏远地区毕节一中工作的先进事迹。[1-2]

2人物观点编辑
言论
1.这是我刚答完的人生第三道考题。自我牺牲?不,是在最需要我的舞台上发挥最大的价值。[1]

朱启平上语文课[3]
2.每次20多天课程,我们能给孩子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爱,是信念,还有希望。要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工地,大山外,还有个地方叫大学。[1]
3.关键是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我们不仅要丰满他们知识的羽翼,更要唤醒他们渴望飞翔的雄心。[4]
4.毕节需要好老师。我将在这里为新的梦想而战:边认真教书,边在职修读硕士、博士。再过几年,我的学生会成为这片土地上最饱满的种子,长出希望,长成栋梁![4]
致《光明日报》信件
看到5月2日《光明日报》的报道,大学四年来的点滴回忆再次浮现眼前。四年来,我所取得的些微成绩,离不开身边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他们在我失落时给我鼓励,在我彷徨时给我指引,为我搭建了青春梦,并帮助我一步步走向理想。
2009年9月,我带着仅有的200元钱只身来到北师大,把内心困惑告诉了班主任王秀丽老师。王老师说:“启平,在那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你都能考上北师大,足以说明你的优秀。一个人物质上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改变贫困的想法都没有。大学四年,让我们一起成长。”一席话,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后来,在王老师协助下,学校免费为我提供棉被等日用品及500元临时困难补助。此后四年,王老师一直关注我、引导我,同学们也给了我充分的包容与友爱。刚开始的日子,我因口音太重不敢和大家交流,但是,只要每次我参与课堂讨论,都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尤其是同寝室的几位“兄弟”,关爱与尊重让我备受感动。我曾在日记里写下:“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值得大家鼓掌的成绩。”
不曾忘记,我请教历史学院唐利国老师问题,他赠送我200多块钱的新书,此后每次支教出发前,都会赠我200元充值卡;不曾忘记,教育学部钱志亮老师在我最脆弱最迷茫时给我指点:“只要内心指向光明,世界就会变得光明”;不曾忘记,文学院孟琢老师在我的人人网主页上看到我想要一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但是没钱买,就留言约见,并赠我五卷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样说:“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惜——你感受到生活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的确如此。正是北师大给予我的这份温暖,化解了我内心的自卑和迷茫,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成为一个心怀感恩、渴望回报的人。
岩口支教队是我生活里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队员们给我的温暖,也弥足珍贵。从2010年第一届支教队到现在,我相继与47名队员共事过。虽然人员一直在换,但是团队宗旨和精神一直都在传承。每一届队员都是从上百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心怀梦想,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特别能吃苦。出发前每周两小时集体学习,从没有队员缺席;20多天不能洗澡、被蚊虫叮咬、吃住简陋,没有一个队员叫苦叫累。每次支教结束,队员们都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哭成一片。很多队员都把岩口当成了第二故乡,和孩子们保持着长期联系。他们的朝气和真诚深深感染着我,他们对我的信赖和支持时时打动着我。我想,这些同学和我一样,都是心怀梦想的人,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奔波在追梦的路上。
让我深深爱上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还有那些可爱的孩子。在岩口,每次只要我们去支教,孩子们总是那么兴奋;平时上课,他们会偷偷把舍不得吃的山里红、野草莓塞给我们,还问我们很多大山外的事情。看着他们晶亮的眼睛,我感觉到成为一名老师是多么光荣。
我还要感谢他们——我大三实习中遇见的那些学生。我原本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但是因为学生的喜爱、尊重和支持,让我建立了强大的信心。实习结束时,我所带的4个高三实习班的学生把心里话写

放学了,朱启平送孩子们下山回家[3]
在贺卡上,还写满了两个本子:“保持这份最初的激情,直到你教完最后一届学生。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珍贵回忆。”“从来没有一个实习老师像你这样认真、负责和倾注真心。你讲课很好,知识点很细,通过你讲题,我们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扩大到面上。”“当你累了、疲倦了的时候,也要想着有一群孩子是这样爱你、信任你、尊敬你。为了不让我们失望,你要更加自信用心去对待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什么是最高贵的礼物?就是孩子们打心底里的尊重和祝福。这份礼物会伴随着我的整个教师生涯,不断鼓舞我前进。我未来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中实现自我成长,享受为人师者的最大幸福。
最后,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大学生,希望大家看到报道后,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去关注那些十多年来默默坚守在山村的一线老师。让我们携起手,为农村的孩子点燃未来梦想![5]

3颁奖词编辑
颁奖词
朱启平获201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学校授予朱启平“感动师大”人物的颁奖词是:
当苦难来临的时候,他成长的路上荆棘丛生。贫困不是无法超越的坎,双手可以书写自立的歌,苦难不是无法征服的敌,双肩可以扛起自强的旗。在困难中微笑,在黑暗中寻觅,他不仅将希望举在自己头顶,还将希望播撒进故乡孩子们的心田。[6]
记者“感动手记”
朱启平对于支教的热情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长期的勤工俭学生涯让他深刻认识到读书机会的难得和可贵,身处大学校园的他不时记挂起家乡的孩子,艰苦的条件没能阻止他们的脚步,说故事,唱《童年》,赠送书籍,讲解唐诗……孩子们与来自遥远北京的队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木铎金声,悠悠千载,朱启平带领的支教队在贵州山区的田野中,回应着母校的谆谆期盼。
  梦想仍在继续,朱启平已立志终身在家乡从事中小学教育,并为之做着持之不懈的准备与努力。对于这个下定决心扎根家乡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我们衷心为他的梦想鼓掌,也为他的前途祝福。同样,我们也将这份祝福,寄向遥远的山区与那里的孩子。希望更多的少年能和他一样,凭借着自己的知识与信念,勇敢争取理想的人生!

4社会评价编辑
老师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朱启平是北师大青年学子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是新一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真实写照。我们相信,当今青年学生主流是好的、有梦想的,他们身上传递和凝聚的正能量,必将引领社会风尚,托举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学评价
大学同学何进军:朱启平成了我们班最刻苦的一个,每天起早贪黑地学。好多次听见他在操场上大声读英语,课间也躲到走廊上一遍遍念。[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免费师范生苏旭:有的人教书是为了活着,而朱启平活着是为了教书。他将爱倾注给了生他养他的那片大山里的孩子,心中始终有一个将山区孩子带出大山、摆脱贫穷的梦想。他在支教过程中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也是自己身上的坚韧和自信。[2]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2010级本科生付培培:朱启平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同时也珍视别人的梦想,用自己的力量为追梦人提供帮助。他让我们看到:追逐梦想的青春最耀眼,坚持梦想的青春最厚实。[2]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博士生高永:朱启平给孩子们带去的是梦想、希望和未来,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的人生将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丰富起来,人生价值也定将得到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多年前提出的口号其实离当代青年并不遥远,仍旧最具指导意义。为他人的幸福而奋斗,使自己有限的人生获得最丰富的内涵,这永远是一个社会对“高尚”的定义。[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研究生刘佳:是朱启平解答的三道“人生考题”每道考题就是一个路标。朱启平的人生路标不仅是为了使自己走出困境,更是为了让更多的朱启平摆脱祖祖辈辈饱受折磨的生存艰辛。他的梦想饱含着无私的奉献精神,闪耀着立足现实、服务国家的青春光芒,指引着青春通向更远的地方。[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研究生刘佳:朱启平的梦,是青春梦,也是中国梦。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实现青春梦想的清晰路径。毕业后,我要向朱启平学习,作出顺从内心而又服务大局的人生抉择,要让实现自我发展的人生梦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历史从我们的脚下启程,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奏响青春最美的乐章。[2]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0级硕士李婷君:人生若想有所成,必须要有爱,有信念和希望。这是朱启平教给我的信条。在行将毕业之际,这篇文章对自己的震动很大。今后,自己将带着珍贵的热爱、信念和希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用知识改变了自身命运之后,去改变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的命运。[2]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本科生经鑫:活着,就要坚强勇敢,有梦想,有担当。朱启平所经历的事,那些打击和困境,如果发生在我身上,任何一件都足以把我打倒。但朱启平不仅没被打倒,反倒变得更勇敢、更坚定。他让我看到,只要有梦想,一个人就能变得强大。自己将沿着朱启平的路走下去,为了梦想,永不低头。[2]
学生评价
朱启平在贵阳一所重点高中实习的学生:你是我遇见的最刻苦、最认真、最坚强、最善良的人,我正学着你,像你一样奋斗,像战士一样。[4]
参考资料

1. 山外大学山巅梦—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青春故事 .中国文明网 .2013-05-01 [引用日期2013-05-5] .
2. 梦想就是路标 引领青春远航 .中国文明网 .2013-05-02 [引用日期2013-05-5] .
3. 爱心支教队唤醒“山里娃“的飞翔梦 .中工网 .2013-08-12 [引用日期2013-08-16] .
4. 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青春故事:山外大学山巅梦 .中国文明网 .2013-05-01 [引用日期2013-05-5] .
5. 我们一起奔波在追梦的路上—《山外大学山巅梦》主人公朱启平致信本报记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2013-05-04 [引用日期2013-05-5].
6. 朱启平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 .2012-03-25 [引用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