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里的重点的人物分析

里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谢谢

奥菲利娅的人物分析
奥菲利娅的善良、美丽,她的内心世界是纯洁的,但是她深处闺阁,又在庸俗的封建朝廷包围之中,自身又脆弱、被动,无力反抗世俗,被父兄利用为报复的工具,最后悲惨死去。
奥菲利娅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哈姆莱特的情人,一个天真的窈窕淑女。她美丽、善良、温柔,她是每个人心中的女神,是纯洁与善良的化身,是柔情似水的情人。她认识到哈姆莱特的才学出众,说他是时流的镜,举世瞩目的中心,虽然情人眼中出偏见,但是大体上还是能够认识到当时人文主义者的作用的。可惜她深处闺阁,又在庸俗的封建朝廷的包围之中,她不够坚强,她太单纯了。她深爱哈姆莱特,可是她不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她胆小,没有主张。面对爱情不敢追求,不敢爱,不敢恨,她是封建礼教统治底下“三从”的典型代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正是她的性格铸造了她的悲惨结局。她听从父亲,长兄的叮嘱。父亲是庸俗好事,喋喋多言,投机巧取的御用文人,哥哥是游手好闲,贪慕虚荣的花花公子。父兄都劝她不要爱上哈姆莱特,因为他们以己度人,认为地位高了,爱情就靠不住,只是逢场作戏。从家庭方面讲,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她听从父亲的安排,她的生活,她的思想完全掌控在父兄的手上。她是笼中的小鸟,没有主张,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权利。她听哥哥的话,不能爱上哈姆莱特,劝她守身如玉的教训,就说:"可是,我的好哥哥,你千万不要像有些坏牧师一样,给我指点上天去的险峻的荆棘之路,自己却在花街柳巷留恋往返,忘了自己的箴言."
女神面对长兄的劝阻,她愿意让长兄的长锁封住自己的记忆,拒绝欲望。在她的思想里,封建保守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把女人的贞洁视为生命,认为女人主动追求爱情是可耻的,是一种背叛,死守着一片自认为洁净的土地。她不敢追求爱情,在父亲的面前却赤裸裸地袒露哈姆莱特对自己的表白,孰不知却被父亲里利用,成了战场上的牺牲品。她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不了解社会现实,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
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正好相反,一个不坚强反抗,发疯,自杀;一个装疯,虽然想到过自杀,但是坚强反抗,打击了罪恶社会。她听从父亲的话:“当心你给我捧出个小傻瓜。”就生气回答说哈姆莱特对她的态度十足是光明正大。可是她资质太弱,反抗不了。等到灾祸接二连三地来了,复杂深广的社会也使她朦胧地认识到了,她就受不了了,丧失了理性,虽然她发疯,正如来阿替斯所说:忧思、苦恼、愤恨、甚至于地狱,她都会点化成温柔,点化成爱娇。
奥菲利娅面对父亲对自己心爱的人杀死,心中充满愤恨、怨怒,变得疯疯癫癫,她无力反抗这残酷的现实,只得向王后、哥哥倾诉。从她的哀伤的语句中,表现了她对哈姆莱特的恨,她并不了解现实,只是凭借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亲眼所见。她歌唱哀伤的歌曲,而此时此刻也只能用歌曲来寄托内心的痛苦。。她还借用了鲜花来抒情:这是你给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们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得别致一点。者儿是一枝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它们全部谢了。
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她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上帝,“求上帝饶恕一切基督徒的灵魂!”她的疯也是对现实的反抗,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她无法逃避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唯有这样才是最好的释放。残酷的封建统治把善良的人逼疯,让罪恶之人得到惩罚的同时也付出了善良的代价。
奥菲利娅的死亡是美丽的,平静的。作者把他的死写成似乎是意外,其实是奥菲利娅最美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她的周围铺满了鲜花,落水的瞬间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歌曲。作者借鲜花,歌谣把奥菲利娅的死写得那样平静,那样的理所当然。作者给奥菲利娅创设了一个美丽的环境,让读者在瞬间记忆了这美的象征。面对女神的死亡却不感觉哀伤,因为她的死是美丽的、安详的,是女神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是思想的解放与回归。作者把死亡与自然紧紧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气氛。
奥菲利娅的死是对封建统治最无情的批判,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善良的人们无法逃脱黑暗的魔掌,精神的枷锁紧紧得套在人们的思想之中,没有主张,没有反抗的力量和勇气,唯一的解脱就是死亡。
奥菲利娅的善良、纯洁与时代并不相符,没有自由,没有爱情的幸福。在人们心中她是可怜的人儿,是妇女中最伤心悲惨的女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3
哈姆雷特
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一跃而出)。我认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
  一,对母亲的爱。所以说,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有其价值所在的。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这倒并不是说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软,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这种透彻的了悟又是和爱女人的欲望纠缠在一起,以致痛苦万分,手足无措。
  二,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的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据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克劳迪斯 Claudius ——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鬼魂 King Hamlet (Ghost) ——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乔特鲁德 Gertrude——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迪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迪斯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洛涅斯 Polonius—— 克劳迪斯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斯 Laertes—— 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奥菲莉娅(欧菲莉亚)Ophelia—— 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霍拉旭 Horatio—— 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
  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 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地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斯 Fortinbras—— 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