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候的农谚

比如 蚂蚁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之类的 不袄复制的

九尽花不开,果子压塌街。

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

清明多栽树,谷雨下春物。

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

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

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白露要打早,秋分种麦田。

行下春风望夏雨。

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

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个八。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两春加一冬,无被暖烘烘。

扩展资料

内容特点

地域性和普遍性

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

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

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5

早烧(指云)有雨,晚烧晴。

早上起了雾,晌午晒破肚。

三天东南风,不用问天宫。

日晕阴,月晕风。

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日落西山黄,来日风要狂。

东虹忽雷西虹雨,南虹过来发大水。

早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烟不出门,阴雨来临。

灶烟不起,必定下雨。

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雷阵雨,三后晌。


扩展资料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9

一、耕种农谚:

1、“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说明这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2、“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3、“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

4、“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

5、“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二、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

1、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2、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3、麻雀囤食要落雪。

4、蚂蚁垒窝要落雨。

5、鱼跳水,有雨来。

扩展资料:

1、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

2、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03

1.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2.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3.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4.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5.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

6.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

7.雨声发喘,河水涨满。

8.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9.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10.扑地烟,雨连天。

11.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12.咸物返潮天将雨。

13.柱石脚下潮有雨。

14.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15.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东虹日头西虹雨。
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冷得早,暖得早。
蚂蚁垒窝要下雨。
棉花云,雨快淋。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十雾九晴。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夜星繁,大晴天。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交云,雨淋淋。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蜘蛛结网天放晴。
昼雾阴,夜雾晴。
瓦块云,晒死人。
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参考资料:http://www.zgma.com/yanyu.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