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求生的一些知识

当洪水和火灾来了该怎么做?

如何才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安全的逃离危险?

洪水地震来临之前都有什么征兆呢?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加固睡床
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专家们认为:

大多数地震是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go-vern-ment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6
野外迷失方向怎么办
在野外行进中,原来的道路消失了,或者从开始就没有确定路线,只是依赖地形及方位行进,结果找不到位置,这就是迷失方向了。
发现自己迷失方向后,切勿惊慌失措,应立即停下来冷静地回忆一下所走过的道路,想办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标志重新定向,然后再寻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循着自己的足迹退回至原出发点,切勿盲目乱撞。返回原来的路线,有时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尤其是已经登上了山岭,临时决定改道,走艰辛的回头路,要比前进更需要勇气和毅力。
发现迷失方向时,应先登高远望,判断应该往哪儿走。在山地尤应如此,先爬上附近大的山脊上观察,然后决定是继续往上爬,还是向下走。通常应朝地势低的方向走,这样易于碰到水源。顺河而行最为保险,这一点在森林(丛林)中尤为重要。俗话说:“水能送人到家”,因为道路、居民点常常是濒水临河而筑的。
在山地,若山脉走向分明、山脊坡度较缓,可沿山脊走。因为山脊视界开阔,易于观察道路情况,也容易确定所在位置。山脊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只要沿山脊前进,通常可达到某个目标。
在广阔平坦的沙漠、戈壁滩或茫茫的林海雪原上行进,因景致单一,缺乏定向的方位物,人们在上述地区一般不会走直线,通常向右偏。一般人的左步较之右步稍大0.1~0.4 毫米,因而行进中不知不觉便转向右方。步行者通常约以3~5 公里的直径走圆圈,即俗话说的“鬼打墙”。为了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在沙漠戈壁或密林中行进,依照一个确定的方向作直线运动非常重要。在上述地区行走,可利用长时间吹向一个方向的风或迅速朝一个方向飘动的云来确定方向。迎着风、云行走或与其保持一定的角度行进,可在一定时间内保证循着直线前进。也可使用“叠标线法”,即每走一段距离,在背后作一个标记(如放石头、插树枝,或在树干上用刀斧刻制标记),不断回看所走的路线上的标记是否在一条线上,便可以得知是否偏离了方向。
沙漠地区景物单调,常常使人迷向。沙漠地因风的作用,沙丘移动,道路不固定。寻找辨认道路可根据地上的马、驴、驼的粪便来辨认。一般成规律者,是人畜走过的路线。如实在无路可走,可以沿着骆驼的足迹行进,在干燥的沙漠中,骆驼对水源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依此常能找到水源。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和草原地区,道路少但比较顺直,变迁不大。只要保持了总的行进方向,便可一直走下去。在有流沙的地区,个别路段会被覆盖,出现左右绕行的道路,这种绕行距离一般不会很远,应及时回到原行进方向上,切勿沿岔路直下而入歧途。在沙漠地区,还应注意不要受海市蜃楼的迷惑。
在森林中行进,高密的树冠,遮天蔽日,根本看不到日月星辰。进入森林时,为避免迷失方向,应把当地的地形图研究清楚。特别要注意行进方向两侧可作为指向的线形地物,如河流、公路、山脉、长条形的湖泊等。注意其位置在行进路线的左方还是右方,是否与路线平行。如发现迷失方向,应立即朝指向物的方向前进,一直走到为止,再行判定方位。
在森林中迷失方向,应先估计,从能确定方位的地方走出了多远,然后寻找身边便于观看的树干,用刀斧刮皮作环形标记(即把树干周围的皮都刮掉,以便从任何方向上都能看到),再根据自己的记忆往回走。如果找不到原来的地点,折回标记处再换一个方向重新试行。最后,总能找到目标。森林中,如果稍不留意,很难区分是林中小径还是树木间的缝隙。人们常走的小径,因路面经常践踏而变得坚硬踏实。但须注意,并非所有路面坚实的小径都是人行的路。如上半身常碰到草藤枝条,而下半身却不受这些杂物的缠绕,则可能是野兽出没的路径。黑夜中,这种感觉判断较白天敏锐准确。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刻返回人行道路上去。没经验或不熟悉道路的人,夜间穿行森林一般都会迷路,因而,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夜行。
在我国西南边疆丛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多习惯砍光寨子附近山上的树木。如发现某座山上没树木,那座山的附近往往会有人家。此外,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住房多用竹子搭制,他们习惯在寨子边上种大蓬竹。因此,有大蓬竹的地方,也容易找到山寨。
迷途时无路可走令人沮丧,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也令人无所适从。此时,首先要明确要去的方向,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若几条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无法判定,则应选中间那条路,这样可以左右逢源,即使走错了,也不会偏差得太远。
迷路后,当天色已晚,应立即选址宿营,不要等到天黑,否则将非常被动。若感到十分疲乏时,也应立即休息,不要走到精疲力尽才停止。这一点在冬季尤应注意,过度疲劳和淌汗过多,容易冻伤或冻死。
迷失方向,对一个沉着坚定的人来说并不足畏。古语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迷途时,只要冷静分析,并根据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判定方位,坚定信心,一定会突破“山重水复”的包围,进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1、寒冷
1.1 求生策略
*在水中:
--尽可能多穿衣服,但不要影响浮力
--保持颈部露出水面,这是散热最快的部位之一。一件救生就可做到。
--不要动,等待救援。最佳姿势: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屈膝,尽量缩成一团。
*在空气中:
--建一临时避风所,风会使散热加快。
--唱歌以避免睡觉,否则你可能再也醒不过来。

*补充饮水
*绝对不要饮酒来取暖

1.2 冻伤预防
*衣物
*局部预防
皮肤上的油脂(不管是什么)形成的阻隔层对防止冻伤很有效。
喜马拉雅和极地探险家发现不清洗暴露于空气中的皮肤会减少冻伤。

1.3 冻伤的治疗
如果冻伤已出现,必须防止扩大。这时皮肤和下部组织变得十分脆弱,任何激烈的物理治疗都应避免。比如拍打患处或用雪摩擦都不好。那么 应该做什么呢?设法使受伤的组织重新暖和,但不要做诸如把脚靠近火或把手放在热 水里之类的事,这只会在冻伤上加上烫伤。在求生的情况下,尤其是一个人很难实现理想的回暖(rewarm): 受伤的组织浸泡在40C的水中,不多不少。45C的水会烫伤,低于40C研究 表明结果有害。保持水温直到皮肤温度达到37C,然后自然恢复。找东西 盖好患处,但太多的衣物会阻碍血液循环。适当活动肢体以防止冻伤扩散。如果回暖(rewarm)过程不能持续到救援到来,就不应进行。什么也不做也好过回暖后再次冻伤。除了冻伤扩散外,最有可能使情况恶化的就是破伤风和感染。

恶劣环境下的生存(2)炎热和口渴 转自山野 裂缝

炎热
1、身体的耐热训练
* 随着温度升高的渐进式训练最好。比如在一天中随温度上升,训练也越晚。
* 桑拿
原帖来自中国户外资料网:http://www.8264.com/1143.html
2、求生策略
* 衣物
仿照当地人的衣着。温度越高,衣着应越宽松。如果能避开蚊虫和太阳,最好什么也别穿。戴浅色遮阳帽。
* 喝水
经常喝大量的水十分必要。口渴是危险的信号,说明体内已出现失衡,应该在口渴之前喝水。
* 调整体能消耗
激烈活动新陈代谢会增加20%,在炎热的环境中,比如沙漠,调节机能很快失灵。在沙漠中,如果饮水有限,但时间充裕,最好在晚上 行动。
* 盐份的摄入
腹壁和肢体肌肉出现痉挛是由于脱水和盐份丧失。 适当补充盐份但不要过量。盐的摄入应伴随大量的饮水。若没有水就不要补充。

口渴
1、问答
--如果没有水,但有很多食物,应不应该吃?不,消化食物需要水。
--海水能喝吗? 能。(见下文)
--应该一次喝个够,还是少量,多次数?分多次好,那样利用率高。
--尿能喝吗? 能。

2、在求生的情况下,没有喝的就什么也不要吃!没有水的情况下身体忍受极限
--------------------------------------------
32C 3天
26C 4天
21C 6天
15C 17天

可以看到,温度低忍受时间长。所以,如果在沙漠中,就只在晚上行走;如果船只失事在炎热地区,经常下海泡一泡。

3、关于水
--冰雪融化的水
因为缺乏矿物盐会引起痉挛和消化问题,应和食物或盐一起饮用。冰或雪应在身体或手中融化后放在容器中,而不是直接在口中融化,这会引起腹泻而脱水。

--海水
不到不得已不要喝。如果要喝:
*每天饮用量分作10次,每次2-3口
*连续饮用不超过5-7天,避免肾脏受损。如果能从鱼,海龟,藻,雨获得淡水,可以再喝5-7天。

--尿
随着饮水的减少,尿的浓度提高,颜色变深,渗透压力 (cosmotic pressure)加大,但还是比血液低。可以喝,但要注意:
*不能经常喝
*不能储存,应马上喝

--水的卫生
任何怀疑不卫生的水都应过滤,煮沸或加入次氯酸盐消毒。

--水的储藏
每天检查水的颜色,即使是在密封罐中。若发现海藻或其他微生物,过滤后才能喝。

4、延长忍受口渴的方法
*出发前尽可能多喝。不要吃过量的东西,也不要吃油腻的东西。
*感到口渴时避免进食,但富含水分的新鲜食物除外。
*如果没有水,就不要吃
*减少水分散失,如出汗。
*若淡水来源断绝,合理分配绝对必要。比如饮用5-7天的海水后喝一点淡水
沙漠求生基础知识
1 下一篇文章
在沙漠中,人生存的时间与气温、活动强度、携带水量、遮阴等4个因素密切相关。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如气温超过40℃时,在阴凉处休息不作强体力活动,一般只可生存2—3天。

在沙漠地区遇险时,威胁最大的是急性脱水。急性脱水的原因有:
·摄入水量不足。
·人体的水分消耗太多。

人体的水分消耗主要是因为出汗。在炎热的沙漠里,人体必须以水的蒸发来散发从外界获得和体内产生的热。有些水分可从呼吸道蒸发,但更大量的水分在体表面以汗液的形式蒸发。
出汗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体接受外界热量多少和人的活动强度,夏季沙漠中人体试验结果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1)裸体静坐在阳光下暴晒时的出汗量比裸体静坐在阴凉处要高1倍。
(2)在太阳下裸体行走时的出汗量又比裸体静坐在阴凉处几乎高2倍。
(3)穿着衣服者在太阳下静坐或行走比不穿衣服者出汗量要低,但在阴凉中休息时穿着衣服者比不穿衣服者出汗量反而高,而汗液蒸发量却低。
(4)用风扇时,穿短裤者比穿轻便服者出汗量稍高,而穿着轻便服者在有无风扇时出汗量变化不大。
另外,干热的风使人体的水分蒸发加快,因而可使脱水加重;精神受到刺激或焦虑不安也会使人在脱水中很快死亡。
出汗是人体消耗水的主要原因。出汗取决于人体受外界的热和自身产热的多少。在同样的人体条件下,受热越少,出汗越少,消耗水也越少;在同一气温下,人体产热越少,出汗越少,失水也越少。

因此,在沙漠里遇险,最重要的是避免失水。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遮阴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直接坐在沙子上,遮阴者每小时出汗量为320克,可以节约100~200克,在阳光下则出汗量大,失水就多。阴影处的气温可比阳光直射处低7~9℃。
·遮阴最好的方法是停在自然阴影处。如岩石的突出部,干河岸的遮阴处。
·沙漠中如能找到岩洞遮阴更为理想。洞穴中的气温一年中变化不大,夏季洞穴中比洞口低9℃,较深的洞里夏季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洞内湿度可达56%。
·如果是飞机迫降或汽车抛锚,千万不要撇下飞机或汽车徒步离开,躲在飞机机翼下或汽车底下才是上策。这样一方面可遮阴,另一方面飞机、汽车目标大,易于空中救援飞机发现。
·可用飞机降落伞、汽车帆布等遮阴布搭一凉棚,可先挖一沙坑,设法将遮阴布支撑在沙坑上面,用双层布隔热效果更好。
·如果是徒步沙漠遇险,无法遮开太阳照射,那么人体所采用的姿势是很重要的。坐姿比卧姿每小时可节约汗液150克。因此应尽量减少受太阳照射的面积。

穿着衣服
穿着衣服、戴着帽子,既可隔断外界的热空气,也可防止热辐射。穿上衣服,大约可减少失水20%。如果穿上衣服静坐在阴凉处,出汗量可减少3/4。
·衣服的颜色最好为白或浅色,白衣服可以反射50%太阳辐射。
·衣服的质地应宽畅轻便利于通风,比较理想的衣服材料是既能使汗液从皮肤上蒸发降温,又能提供最大的隔热效果,以防外界热传导和辐射。研究表明,穿卡叽服的人,从外界获得的热比裸体者减少55%。衣服的式样也是重要的,在沙漠里不应穿短袖衬衣和短裤,要尽量让衣服包裹全身。
·头部切忌暴晒,除了戴帽子外,可在帽子下面放一块头巾,或临时制作一块头巾,从颈背垂下来,头巾必须完全遮盖颈背和头部。

减少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使代谢热增高,需要用更多的汗液来散发这部分热量,使水的需要量明显增加。饮水需要量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中取决于体力活动。一个人活动量最大时需水量约比活动量最小时多4升,为一般需要量的2倍;而夜间最凉爽时所需水量比白天炎热时少1/3。因此减少活动量是节水的一种方法。
·必要的工作应放在夜间或阴天时做,避免重体力劳动。行走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中午则在阴凉处休息。
·一般情况下沙漠遇险者应就地等待营救。只有下列情况才可步行:
(1)确有把握走到附近的居民区或其他安全的地方。
(2)肯定不会有人来营救,坐以待毙,不如死里求生。

节约用水
在沙漠里防止脱水的最重要措施是携带足够的饮用水,但遇险者事先并没有此准备。因此,对于随身携带的水,必须注意节约使用,避免浪费。
·有人提出,为了节约饮水,在遇险头一天里不应该喝水。这是不科学的,应当立即喝水,因为头一天精神压力较大、体力消耗最多,往往会加速脱水。其实,早喝还是晚喝,其饮水的需要量是一样的,因为体内缺少的水迟早要得到补偿。
·在夜晚或在阴凉的地方,成人需要的饮水量比炎热的白天要少约1/3。最好在清晨或黄昏时才喝水,在最热时应尽量少喝些,在炎热时喝水可能导致身体大量排汗和盐分流失。
·饮水也应“少吃多餐”,每2或3小时饮1次,每次80~100毫升,尽量加长每两次喝水的时间间隔、尽量减少每次喝水量,以减少尿液的排放量。
·饮水时可先含在口内一段时间,然后再咽干,这样可以湿润干燥的口腔粘膜,缓和口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