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自然地理的知识提纲,要重点突出,是不是抄的或者粘贴来的无所谓

如题所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示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3.太阳辐射与地球①太阳辐射的特点(a)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4.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a)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b)气候: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年,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5.地球自转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自转基本要素 基本内容 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饶地轴转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 即23小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速度 线速度 1670cosа千米/时(а为纬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 150/小时 除南北极点为零外,都一样
  ②昼夜更替现象(b)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小时。[拓展提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西向东运动。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相关时间计算(c)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0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叫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计算;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⑤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向东经过日界线减去一天,向西经过日界线加一天,时刻保持不变。180度经线与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6.地球公转:①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周期及图示(a) 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面公转轨道(面)或黄道(面)。(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其中一个焦点上。)周期:1年(约365日6时9分)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4):(1)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2)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3)把握公转方向;(4)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所求地=900-(所求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先求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和,再用900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7.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a)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的物质组成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b) 岩石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a)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造成地表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地球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见教材必修1第37页图2-10。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a)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 断层是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而形成的。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背斜、向斜与断层图见教材必修1第39页图2-14、图2-15和图2-16。读图要求: 1、能够根据图中地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属于何种构造。
  2、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5.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a)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流水侵蚀:地面在内力抬升基础上,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我国横断山地的“山高水深”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使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力沉积:在干旱地区,风速变化使沙粒堆积成为沙丘,沙丘移动会带来流沙危害。 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大气的垂直分层(a) 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③大气的温室效应(b)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温作用。  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c)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使近地面空气也冷热不均,导致近地面空气水平气压出现差异和相应高空水平气压出现差异(等压面呈现弯曲);水平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造成空气的水平移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图见教材必修1第48页图2-29。读图要求: 1、比较A、B、C三地受热状况的差异。
  2、分析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分布差异。   3、把握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特点 4、得出热力环流中空气流动的规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a) 垂直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c)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和极地高气压带(2个)。 近地面风带:信风带(2个)、西风带(2个)和极地东风(2个)。  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图见教材必修1第50页图3-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及第51页图2-33“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读图要求:  1、了解地球上7个气压带所分布的大致纬度位置,理解各自的成因。  2、了解6个风带所处的位置,理解各风带风向产生偏向的原因。  3、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中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其原因。  4、能分析具体的变式图。9.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由于大陆增温和降温都比海洋快,因而在大陆上,夏季形成热低压,冬季形成冷高压。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存在高压区域;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为强大,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大洋上。  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显著改变的现象。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冷暖锋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b)  锋面的特点: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暖气团在锋面的上方。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都有显著的差别,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一般分为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和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好。
  暖锋所产生的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暖。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活动有联系(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活动形成的)。  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b)  低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向外逐渐增高;气流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看是辐合上升的,易成云致雨。  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向外逐渐降低;气流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看是下沉辐散的,不易成云致雨。  ③地面天气形势图(c)
  教材必修1第57页图2-38“锋面气旋系统示意”,读图要求:  1、了解气旋常常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理解其成因。  2、了解锋面气旋系统经常出现在中纬地区;分析锋面气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了解表示冷锋和暖锋的图上符号;并能在锋面图上画出。  4、能分析具体示意图。
  11.水循环  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a) 水循环是指水体的空间位置移动及其运动形态、物理状态的变化。太阳能和地球重力是推动水循环的动力。海陆间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b) 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中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的意义: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使能量在地理环境中不断转化和交换。
  12.洋流  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c) 洋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的稳定流动。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1、对气候的影响:洋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水热输送和全球的热量平衡;对沿岸地区气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气候受寒流影响较大。 2、对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寒暖流交汇为鱼类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海洋事业的影响:顺水航行可以节省油料,逆水反之。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地球表层差异性①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形成大体沿纬线方向延伸(东西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南北更替)的自然带分布规律。以低纬、高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条件。[拓展提示]探究以下案例中的主导因素:(1)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的自然带变化: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2)赤道到两极地区自然带变化(非洲中部→亚洲北部):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形成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南北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东西更替)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以亚洲大陆中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拓展提示]欧洲西海岸沿400N向东的自然带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干湿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由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带,表现为随等高线延伸(水平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垂直更替)的现象。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分;垂直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条件的组合;地方性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情况。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分类:城市和乡村1)平原村落的和山区村落的特点平原村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人口较多山区村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口较少2)山区地形复杂,耕地面积小而分散,以散居最为方便;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式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大势影响交通线路密度答:第三阶梯密度最大,第二阶梯次之,第一阶梯最小b.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原因
  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地形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成平原地区限制较少,一般呈现网状山区限制因素教多,呈现“之”字形分布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山区沿山谷或者河谷延伸
  4)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不断降低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和。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分类: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木柴——煤炭——石油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化阶段 农业化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社会阶段
  历史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化初期与中期 工业化的后期
  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制约 各种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
  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 自然条件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 矿产资源富集区,交通便利的地方 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知识技术发迭地区
  形成条件 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流域等地区 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金昌等 美国硅谷、日本的筑波、德国的慕尼黑等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概念
  自然灾害 种类
  影响
  洪水概念
  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灾的概念
  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洪水形成
  洪水致灾的基本环节
  对人类造成损害
  洪水的形成
  洪灾的形成原因 洪水成因
  对人类造成的损害
  流域内植被破坏
  人类活动对洪灾的影响 大规模围湖造田
  建筑物占据河道
  占用分洪区
  监测和预报手段——利用气象卫星
  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防治措施
  非工程措施
  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中国的洪涝灾害
  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是形成洪涝的最主要原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锋面等,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持续时间长),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气候原因:①我国冬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雨带推移):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雨带) 原因
  4、5月份 华南一带 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多大雨天气
  6、7月份 江淮地区 准静止锋影响,锋面雨带徘徊,形成梅雨
  7、8月份 华北、东北地区 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出现盛夏暴雨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暴雨时有发生
  ②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旋,尤其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③有时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
  ④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加剧了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其他原因(人为原因):河流源区环境恶化;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中下游调蓄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淤塞,湖泊萎缩;围湖造田。
  河流治理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退耕还湖、洼地建成蓄洪工程;下游——整治开挖入海新河道;全流域——建设防洪大堤、疏通河道。
  总体第二章是重点,其次是地球运动、地理环境差异性、自然灾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6
掌握学习自然地理的规律,比神马都好!!!
第2个回答  2012-05-16
把发的一本薄的习题册看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