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项羽的人物分析

如题所述

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因为秦军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

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

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扩展资料

刘邦的形象也很生动。他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

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7
一、头脑

项羽的头脑非常简单,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瞒着他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项伯一番劝说又让他回心转意。为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有把刘邦当作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战友。所以,范增鸿门宴前的劝说,会上的“数目”以及“举玦”都没有能使项羽下定决心,他头脑的简单让刘邦死里逃生。而刘邦则不同,他头脑灵活,一旦发现形势不妙,马上从做关中王的美梦中清醒,立刻着手解决问题,对项伯不仅以“兄事之”,还“约为婚姻”,积极的化被动为主动,第二天亲自上门致歉并对项羽自称为“臣”,鸿门宴的中途又假借入厕而逃,终于躲过了生死劫难。头脑简单的人如何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只有心思缜密者才能化险为夷,雄霸天下。
二、城府

项羽是典型的胸无城府。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从而失去了极为重要的内应。而刘邦则不然,他城府极深,当张良明确询问谁为他出主意“王关中”的,他却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鲰生”。项羽的诚实实际上是对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刘邦的回答则是对朋友最好的保护,哪怕这个朋友出的只是一个馊主意。这样看来,刘邦的城府让人更有安全感,曹无伤不是死在刘邦手里,而是早就死在项羽嘴上了。

三、决断

项羽更大的弱点是优柔寡断。当项庄舞剑欲刺刘邦时,项伯起身翼蔽,项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项庄杀掉刘邦,又怕背上杀戮功臣、企图攫取胜利果实的罪名。而樊哙闯帐,他本也可以借机发怒杀掉刘邦,却被樊哙的气势震慑,更被其言词说动。甚至刘邦逃走本也可以作为诛杀的借口,他却默默接受了对方的白璧,放虎归山!刘邦的逃走是其优柔寡断性格的必然结果。刘邦就完全不同,他做事果敢坚决。为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险,亲赴鸿门;见到项羽,他低声下气,忍辱卑屈;鸿门宴上刀光剑影,他端坐不动;后又抓住时机,巧妙逃离;而且甫回军营,“立诛杀曹无伤”。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坚决,是真正的豪杰之士,而项羽的妇人之仁是难成大事的。

四、用人

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鸿门宴》中正是如此。范增建议抓住机会杀掉头顶“龙虎”“五采”云气的刘邦,结果却敌不过项伯夜半的谗言;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暗示,他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项庄,可惜项伯从中阻挠,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后的感叹!而刘邦则是知人善任,人尽其用。他事前巧妙笼络项伯,使之先去为自己说情;再借张良的足智多谋认真准备变被动为主动,而樊哙临危时候的奋不顾身,巧舌如簧也显然是早有准备的。这样看来,刘邦的知人善任也是他最后成就霸业的基本条件。

的确,刘邦身上确实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是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善用时机,果断坚决才是刘邦的性格优点,“鸿门宴”中展现出的刘邦的这些优点和项羽的种种不足,预示着在将来的争霸战中刘邦必然的胜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08
一、头脑

项羽的头脑非常简单,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瞒着他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项伯一番劝说又让他回心转意。为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有把刘邦当作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战友。所以,范增鸿门宴前的劝说,会上的“数目”以及“举玦”都没有能使项羽下定决心,他头脑的简单让刘邦死里逃生。而刘邦则不同,他头脑灵活,一旦发现形势不妙,马上从做关中王的美梦中清醒,立刻着手解决问题,对项伯不仅以“兄事之”,还“约为婚姻”,积极的化被动为主动,第二天亲自上门致歉并对项羽自称为“臣”,鸿门宴的中途又假借入厕而逃,终于躲过了生死劫难。头脑简单的人如何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只有心思缜密者才能化险为夷,雄霸天下。
二、城府

项羽是典型的胸无城府。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从而失去了极为重要的内应。而刘邦则不然,他城府极深,当张良明确询问谁为他出主意“王关中”的,他却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鲰生”。项羽的诚实实际上是对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刘邦的回答则是对朋友最好的保护,哪怕这个朋友出的只是一个馊主意。这样看来,刘邦的城府让人更有安全感,曹无伤不是死在刘邦手里,而是早就死在项羽嘴上了。

三、决断

项羽更大的弱点是优柔寡断。当项庄舞剑欲刺刘邦时,项伯起身翼蔽,项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项庄杀掉刘邦,又怕背上杀戮功臣、企图攫取胜利果实的罪名。而樊哙闯帐,他本也可以借机发怒杀掉刘邦,却被樊哙的气势震慑,更被其言词说动。甚至刘邦逃走本也可以作为诛杀的借口,他却默默接受了对方的白璧,放虎归山!刘邦的逃走是其优柔寡断性格的必然结果。刘邦就完全不同,他做事果敢坚决。为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险,亲赴鸿门;见到项羽,他低声下气,忍辱卑屈;鸿门宴上刀光剑影,他端坐不动;后又抓住时机,巧妙逃离;而且甫回军营,“立诛杀曹无伤”。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坚决,是真正的豪杰之士,而项羽的妇人之仁是难成大事的。

四、用人

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鸿门宴》中正是如此。范增建议抓住机会杀掉头顶“龙虎”“五采”云气的刘邦,结果却敌不过项伯夜半的谗言;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暗示,他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项庄,可惜项伯从中阻挠,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后的感叹!而刘邦则是知人善任,人尽其用。他事前巧妙笼络项伯,使之先去为自己说情;再借张良的足智多谋认真准备变被动为主动,而樊哙临危时候的奋不顾身,巧舌如簧也显然是早有准备的。这样看来,刘邦的知人善任也是他最后成就霸业的基本条件。

的确,刘邦身上确实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是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善用时机,果断坚决才是刘邦的性格优点,“鸿门宴”中展现出的刘邦的这些优点和项羽的种种不足,预示着在将来的争霸战中刘邦必然的胜利。
第3个回答  2012-05-07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威猛无敌,但他的性格有明显的缺陷。鸿门宴中便暴露出头脑简单、寡谋轻信、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第4个回答  2012-05-07
机会抓在手里的时候要及时的释放其中的权力,否则就会遗憾终身。切莫优柔寡断----项羽
机会到来时要及时兑现,不要顾及外在的包装,及时的脱身才是生存之道。当机立断,善听人言---刘邦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组织的安全一定的狠下心去实现目标。要善于利用当时的身份去做该做的事情---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