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变法政策的对比。

如题 。
不要长篇大论,给知识点。

1.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
2.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
3.尽管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为了救弊图兴而进行的改革,他们的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至高无上.因此,要革旧图新,首先就要取得皇权支持,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变法,不仅决定了改革者所拥有的权限大小,也决定了改革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变法也有不如张居正改革之处. 第二.,改革策略不同.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嘉5年(1160年)上《万言书》时,就提出要改变现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是,他任相之后,却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安石此举虽然给希望变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兴奋剂,但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无疑会招来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骤不同.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一开始就把改革重点放在整顿财政上,以俭财为先.由于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使新法成为扰民、困民之举,遭到百姓反对,且变法对官僚地主及大商人的利益触犯颇多,故又遭到这部分势力的反对.可见,在吏治没有澄清、官僚地主的阻力没有打破之前,改革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7
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评论说:"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司马光很清楚,王安石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最终只能盘剥老百姓。现在史学家也公认王安石的变法加速了北宋的灭亡。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导致地主阶级的激烈反抗而失败。1、变法本身存在极大弊端,被贪官污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2、用人不当,使得许多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成为变法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人只不过是打着变法的幌子为自己谋求利益;3、失去民心。具有极大纰漏的新法加重了广大劳苦人民的负担,使老百姓深受其害;(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4、在新法扰民害民的情况下,普通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新法产生敌视;5、目睹了改革的失败,北宋的精英分子开始反对变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激烈;6、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但这一点对变法的失败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7、在变法期间,北宋王朝遭到了两次极为严重的自然灾难;(这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两次罢相并严重动摇了改革派对变法的信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7
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
(老说法,现在有新考据)
司马光是保守派,守旧党。
王安石是改革派追问

可以具体到某些措施吗?很急,可以加分的

追答

司马光没有变法,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很清楚,司马光的节流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你要抗衡一大批权贵和既得利益者。司马光也很清楚,王安石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最终只能盘剥老百姓。
司马光、苏东坡反对王安石,但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法,可不下指标,青苗法就推不动;一下指标,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就不顾一切。最后的结局是个悖论,两难。王安石虽然有机会变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不管什么朝代,改革派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设计。如果那个时候能够做到王安石上台,司马光监督;司马光上台,王安石监督,那他们推行改革时就不会大刀阔斧,而是小心谨慎。中国的经验表明:改革不能大刀阔斧,只能循序渐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27
司马光是守旧派,不主张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