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出自何处?

如题所述

正确的诗句为“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出自清代吴庆坻的《题三十计小象》。


全诗如下:

题三十计小象

【清代】吴庆坻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全诗的解释如下:

身居高位的人并不都具有杀气腾腾的样貌。为什么读书三十年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就像秋天的大海和天空一样凄凉呢?我庆幸没有遇到像黄祖那样残害读书人的武夫,但现在的处境却像当年的马周一样困顿。我自认为拥有才能,但似乎没有机会展现,难道真的是因为没有封侯的相貌吗?
要知道,我年少时就立志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曾经发誓要成为世上最优秀的人物。


词句注释

清朝诗人喜欢运用典故来写诗,这首诗也是如此。

首联的前一句使用了"虎头食肉"这个典故,古人认为虎头的相貌特征代表着荣华富贵,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虽然有虎头相貌,但却没有得到富贵的命运。 "书剑"代指学业和事业,而"海天之秋"则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三十年来一事无成的感叹。

颔联又使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提到的黄祖是三国时期的江夏太守,那个时代人们尊重名士,一般不会杀害有名气的读书人,然而黄祖却杀了名士祢衡。因此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没有遇到这样粗暴的武夫,或许也有自比名士的含义。

后一句则明显地自比马周,马周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有着"四请马周"的佳话,当然是李世民派人去请的。马周入朝后,一步步升迁,最终成为中书令、太子右庶子,代理礼部尚书,然而早年他却过着贫困的生活,寄人篱下。

颈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叹,感叹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发掘,生活的时机不对。命中注定不能成为封侯拜相。这里也使用了一个典故,汉代的李广百战而不能封侯,他痛悔地说:"岂吾相不当侯邪?"难道说我这个相貌天生就不能成为封侯吗?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经有了封侯的能力,但却没有得到封侯的结果,这是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原因。

尾联则让人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立下的宏伟志向,前文已经解释过。整首诗是典型的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感,是作者落榜后的愤懑之作。

赏析

清朝诗人喜欢运用典故来写诗,这首诗也是如此。

首联的前一句使用了"虎头食肉"这个典故,古人认为虎头的相貌特征代表着荣华富贵,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虽然有虎头相貌,但却没有得到富贵的命运。 "书剑"代指学业和事业,而"海天之秋"则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三十年来一事无成的感叹。

颔联又使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提到的黄祖是三国时期的江夏太守,那个时代人们尊重名士,一般不会杀害有名气的读书人,然而黄祖却杀了名士祢衡。因此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没有遇到这样粗暴的武夫,或许也有自比名士的含义。

后一句则明显地自比马周,马周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有着"四请马周"的佳话,当然是李世民派人去请的。马周入朝后,一步步升迁,最终成为中书令、太子右庶子,代理礼部尚书,然而早年他却过着贫困的生活,寄人篱下。

颈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叹,感叹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发掘,生活的时机不对。命中注定不能成为封侯拜相。这里也使用了一个典故,汉代的李广百战而不能封侯,他痛悔地说:"岂吾相不当侯邪?"难道说我这个相貌天生就不能成为封侯吗?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经有了封侯的能力,但却没有得到封侯的结果,这是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原因。

尾联则让人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立下的宏伟志向,前文已经解释过。整首诗是典型的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感,是作者落榜后的愤懑之作。


作者简介

吴庆坻,字子修,钱塘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南提学使。有《补松庐诗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30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出自清·吴庆坻《题三十小像》。

《题三十小像》是清代诗人吴庆坻的诗作。即写在30岁时画的肖像画上的诗。

原文是: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译文

身居高位者何曾都有虎头之相?为何读书三十年依旧一事无成、如海天之秋一样凄凉。

庆幸没有遇到黄祖这样残害读书人的武夫,如今的行装却也窘迫的犹如当年的马周。

自认为是才能没有得到施展,难道真的是没长着封侯的面相?

要知道,少年时就立下上揽云霄之志,曾许诺要做人世间第一流人物。

注释

1、卅:数字三十的中文代用字。

2、襆被:指用包袱裹束衣被,意为整理行装。

3、才:才能。

创作背景

吴庆坻是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写这首诗的时候30岁,当时还没中进士,所以诗中有一些怀才不遇的牢骚。他后来做过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官职不低。他在湖南提学使任上,曾到日本考察,在湖南办了学堂。《湖南通志》中对这位杭州的官员非常感激。

辛亥革命后,吴庆坻搬家到上海,与樊增祥、沈曾植等大家交游。两年后,与沈曾植等受邀请编纂《浙江通志》,才回到了杭州老家。1924年,在杭州居学官巷病逝,终年77岁。

赏析

清朝诗人作诗尤爱用典,这首也是如此。

首联前一句用“虎头食肉”之典,古人认为虎头这种相貌特征是荣华富贵之相,这里诗人说自己虽有虎头之相,但无富贵之命。“书剑”代指学业事业,海天之秋,则是一幅凄凉之况,三十年依旧一事无成。

颔联又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的黄祖,是三国时期的江夏太守,那时候人们都看重名士,一般不会杀有名气的读书人,但黄祖却把名士祢衡给杀了。所以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没有遇到这样粗暴的武夫,或许其中也有自比名士的意义。

后一句则是很明显自比马周了,马周十分受唐太宗李世民赏识,有“四请马周”的美谈,当然是李世民派人去的。马周入朝之后,节节高升,官至中书令、太子右庶子,代理礼部尚书,不过早年他却非常窘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颈联则是直抒胸臆,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命中注定不能封侯拜相。这里也用到了一个典故,汉代李广百战而不能封侯,恨道:岂吾相不当侯邪?难道我这个相貌天生不能封侯吗?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经有了封侯的功绩,但没有封侯的结果,这是外界因素,而不是自身因素。

尾联则是想起自己少年曾立下的大志,上文已经释义。整首诗就是一首典型怀才不遇的情感,是作者落榜之后的愤懑。

作者简介

吴庆坻,字子修,钱塘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南提学使。有《补松庐诗录》。

第2个回答  2022-07-28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清代诗人吴庆坻,原诗如下: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译文:
回想年轻时的凌云大志,曾决心要做人间第一流的人物,干出人间第一流的成绩。
哪里知道时光以白白地耽误过去,依然像从前一样名声和利益都没有收获。扩展资料:
诗人在时光飞逝的无奈中,产生了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悲感。他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一切都写入文中,通过诗句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叹自身年岁日高,早就力不从心了,从前的志向与豪情到现在都消失殆尽,从而悲凉不已。他悲伤的不是自己年岁日高,面临死亡,而是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没有实现的苦闷。
清代也是异族统治的时期,诗人正属于清初那一群由明代进入到清代的遗民诗人,他们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企图反抗清朝的统治,恢复明朝,但是复国无望。
诗人受传统思想及爱国主义的熏陶,一心想救世救民,恢复明朝,但是以一己之力推翻一个朝代是何其艰难,他的壮志难酬不仅仅自身的壮志难酬,而且是恢复王朝的豪情壮志难以实现,是更大的志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8-29
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完整的诗句是: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从来好事多磨难,不破楼兰终不休。"
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以及经历人生风风雨雨后的坚持和决心的诗篇。
第4个回答  2022-10-19
莫忘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出自《悔余生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忘了年轻时的凌云大志,曾决心要做世间第一流的人物。
原文: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