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各位帮做下

《西方经济学》资料
根据下列资料,应用IS-LM、AD-AS模型和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等相关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货币政策的起因及作用。
1、中国2007年部分主要经济指标
2007年11月公布的关键经济数据显示: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和银行贷款在11月均有降温,另一方面名义零售总额和出口维持强劲。
①固定资产投资。尽管近期投资增长减速,投资的潜在势头仍维持强劲。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AI)同比增长26%,低于10月逾30%的增长率。房地产投资和新建项目投资在11月出现了大幅增加。这点也进一步证实了政府对新投资项目和房地产贷款进行紧缩控制的必要。
②工业生产及出口。中国的出口仍维持良好的增长,11月出口同比增加22.8%(以美元计算),为263亿美元。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7.3%,低于此前数月。生产增长放缓可能预示了出口的下滑。未来出口增长如出现更为明显的下滑,将导致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放缓。
③消费物价指数(CPI)。CPI年比攀升至6.9%,达到11年来的高点,CPI的高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猛涨拉动,尤其是猪肉和食用油价格,而非食品通胀仍维持低位。
④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增长在11月出现了显著下降。11月新增贷款874亿人民币,为2007年最低水平,不到去年新增的一半,但未达到监管者期望的零增长。这表明,严厉的紧缩措施遇到了强劲的抵制,而停止一切贷款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同时,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依然非常充裕。央行在11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采取的其他措施实际上并未让货币环境变紧。因此,货币供应量(M2)11月仍维持同比增加18.5%的高增速。
2、应对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趋势,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为此,人民银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先后10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7年12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2007年内第5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本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上调至4.14%,上调 0.27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0.81%下调至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其他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二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上调至7.47%,上调0.18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其他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2007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据统计,前9次上调准备金率,共冻结货币市场资金高达1.66万亿元。瑞士信贷近期发布报告表示,中国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14.5%,将从银行体系中回笼大约3800亿元资金,降低银行的放贷能力。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是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之一。
生产增长放缓受近期信贷和投资紧缩措施影响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存在滞后效应,这些政策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

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对外贸易顺差很大、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增长。由此不难发现我国的通过膨胀有加速趋势,因此政府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求市场均衡。
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1.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2.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 3.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动

而在诸因素当中,货币供给量通常是一个较活跃的因素,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往往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和国民收入,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因此,国家上调了准备金利率,以控制过热的投资。
同时提高存贷款利率,(紧缩银根),使得中央银行更大限度的掌控人民币的流通量,用以控制投资、稳定市场。
而根据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即总的经济活动水平扩张和收缩有规律的交替。),中国的现状正处于繁荣期,而繁荣过后的衰退是必然的,通货膨胀正是这正衰退的表现,政府的做法是使经济的变动在可操控的范围内,引导市场的平稳发展。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绝无复制嫌疑)

参考资料:西方经济学课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0
1.只会看指标,不会说指标.
2.中国经济必然要经过一大段真正的低谷,3年以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20
硬骨鱼

参考资料: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