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好战略落地的关键会议

如题所述

很多企业年底时都会开很多总结会议,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一年下来,各部门的述职总结有亮点,也有不足,但是企业高层经常不可避免地发现,年初订的很多战略方向和举措或者被搁置,或者与实际已经南辕北辙。 战略年年在研讨,但是和实际执行总是不在同一轨道上。

某企业高层将战略不落地的问题归结为“四没有”:没有分解、没有衡量、没有监控、没有考核。

没有分解, 即公司战略更多只是一把手或者企业高层的高瞻远瞩,其他管理者并没有参与制订和有效分解。战略没有和部门的策略有效对接,造成战略落地的第一层脱节。

没有衡量, 很多战略举措只是一些比较空洞的口号,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和衡量指标,所以到年底还是悬空的。

没有监控, 战略执行缺乏执行过程监控管理,虽然每月有回顾会,但都是一些例行的上月工作总结和下月计划。

没有考核, 战略执行没有对应的衡量指标,绩效考核和战略要求没有相关性。

最后的结果是战略不落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如何解决战略落地问题? 有很多管理学者说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但是系统问题要有效解决,需要以简驭繁,找到一个有效的抓手和突破点, 这个抓手就是会议。  

战略如何落地,可以将其分为三步曲:共识、共鸣、共振。

(1)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让各层管理者充分参与研讨,取得对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共识;

(2)在战略分解的过程中,各部门的行动计划能横向协同、纵向一致,取得共鸣;

(3)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节奏地按照既定行动大纲实施落地,产生共振。

战略在共识、共鸣、共振的闭环中,需要有关键管控点,而这些关键管控点即战略管理相关的会议,如表4-5所示。

一、开好战略研讨会,形成共识

战略研讨会主要是讨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在公司管理层统一认识。 很多公司高层往往忽略战略研讨会,认为战略只要自己想好,其他管理层只需配合执行就行了。但是由于其他管理层未参与制定战略目标和方向,也缺乏对其的连贯性思考,往往就会根据自己的揣测和理解来执行,就很难“指哪打哪”,结果造成战略执行的各种不协同。还有一种常见问题,企业每年都会开部门述职会,很多公司就把述职会等同于战略研讨会,基本内容也是每个部门谈年度工作的亮点和不足,提出待改进问题和建议,但是述职会的定位更多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不是面向未来的共识,因此我们要清晰区分开这两个会。

曾有一家企业对一次成功的战略研讨会有以下评价:

明确了方向: 对未来怎么发展,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有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确立了目标: 在发展方向下,对于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有了清晰可量化的指标。

明晰了路径: 对于如何达成目标的关键战略举措进行了充分地研讨。

达成了共识: 战略目标和举措在各核心管理团队间形成共识。

奠定了信心: 以前制定战略目标只是依据直觉,经过了管理层认真研讨论证,对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了可行的路径,从而增强了战略实现的信心。

开好战略研讨会,需要严谨的设计、组织和过程引导。

◆ 会前

首先,需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分析,作为会议讨论的输入。

其次,通过会前的战略思考题引发参会者对战略明晰与落地行动的深刻思考,提高会议输出质量。

最后,会议组织部门就细节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包括会议地点、参会人员、会议议程、分组研讨名单、会议纪律等,细节决定成败。

◆ 会中

主持人对全过程的议程把握很重要,因此要避免让公司高层担任主持人,以及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在会中分组自由讨论环节要鼓励不同思路和意见,群策群力,集中管理层的智慧经验和教训。

会议输出环节要多提建设性的质询,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并及时归纳总结。

主持人将引导讨论向“共识”的方向发展,不断回到议程,来凝聚、明晰、提炼,形成共识。

◆ 会后

及时提炼与总结,根据研讨形成相应的战略报告,并进行相应的内外部宣传。

二、开好战略规划质询会,形成共鸣

战略规划质询会的目的是让各部门的战略举措和行动计划能够协同共鸣,共同承接战略落地。

在战略研讨会之后,各业务(职能)部门需要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分解落实到各自的业务(职能)规划中,形成具体的部门战略举措、行动计划和衡量指标。

很多企业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往下分解只是粗略地提了一些行动口号,如“提升单店盈利能力”,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明确的衡量指标。

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只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提出行动计划,缺乏横向部门间的沟通与协同。

第三个问题,分解的行动计划和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方向有偏差,再往下分解各层级间的偏差会更加变大。

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战略规划质询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控制点。

战略规划质询会主要对各业务(职能)的规划结果进行质询评审,确保各业务(职能)规划承接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落地。具体质询包括三方面内容:

(1)符合性的质询: 业务(职能)规划与总体发展战略是否保持一致。

(2)匹配性的质询: 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相互间是否匹配和协同一致,包括具体的时间节拍的吻合和前后衔接等。

(3)可行性的质询: 所提出的行动计划和衡量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落实到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对资源的需求是否在公司总的预算范围内。各汇报人需提前对可能质询的问题进行充分准备,没有通过质询的必须限期修订并重新接受质询。

战略规划质询会可能是分批的系列会议, 如:先是对营销、研发、供应链等核心业务规划的质询;之后,HR、财务、管理改进与IT等职能根据业务规划的资源需求进行调整,再召开质询会。

整个战略规划质询会的召开,需要高层及部门负责人全程参与,从而充分地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和协同点,产生出有共鸣的行动计划是执行的基础。

三、开好战略执行回顾会,形成共振

战略执行回顾会是差异分析、过程纠偏、面向行动、持续改进,保证战略实施的共振。

很多企业在战略执行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没有过程中的检查与回顾,或是回顾会变成了关于数据一致性的争论会,或是每个部门只讲优点、亮点的表功会。  

有效的战略执行回顾会应以确定的年度战略举措和行动计划为纲,每月或每季度定期进行目标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分析,并结合环境变化,适时地调整优化,形成新的改进方案 。所以说,战略执行回顾会,一定是面向改进行动的,即每个业务责任人笔记本上记录的是走出办公室就需要马上部署落实的事项和计划。

会上的焦点不是信息分享和对其他部门的分析数据的质疑,而是要重点关注数字背后的问题,未完成的原因及未来的改进计划;也不是自己部门工作的陈述,而是要让高层和其他协同部门理解和帮助你去推动哪些事情。

开好战略执行回顾会:

一方面要设计结构化的汇报模板,在原有年度计划的基础上,需要增加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分析、改进计划,以及需要跨部门协同和领导决策的事项等。 其中完成情况最好用红、黄、绿色块表示,这样哪些执行有问题就一目了然,让与会者尽快聚焦待解决的问题。未完成原因分析和改进计划尽量详细,便于企业运营知识经验的沉淀。而需要跨部门协同和领导决策的事项单独列出便于会议讨论聚焦,提高会议的决策效率。

另一方面,做好会议组织工作。 会前要做准备,要求与会者提前阅读报告,减少会议中阅读报告的时间;会中应探讨改进行动和资源的可行性、可落实性,每个部门都对汇报中提出的问题有相应回应和改进措施,每个问题需落实到责任人;会后每个决议事项落实到责任人并给出改进时间表。

从战略研讨会到战略规划质询会,再到战略执行回顾会,通过三个关键管控点延伸形成战略管理的闭环,推动对战略从思想一致性到行动一致性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企业应逐步完善战略管理组织,并形成战略管理的制度和流程等长效机制,使战略管理日常化、例行化,最终持续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31
2022年只剩不到一个月,很多公司都要开始准备开战略会了。
可是,怎么开?在哪里开?讨论什么?开完后,怎么落实?
最近几天,我们也收到不少同学的提问。
针对大家共同的困惑点,今天我带大家系统地梳理下开战略会的方法。全文一共8000字,建议收藏后阅读。
1、战略会:建立共同的目标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一家企业里,谁需要战略?
老板?他每天都在思考战略,如果是他需要,自己想清楚就好,根本不用开战略会。
其实,一家企业里最需要战略的,不是老板,而是员工,尤其是管理者。
很多老板认为,员工只要执行好任务就行,但作为一个个体,员工需要目标感,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要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做到什么样算好?才能获得提拔?每天工作是为了什么?有什么价值?
而战略的核心就是要让全体员工知道,要去哪里,该如何实现,并基于同一个目标,通力合作。
管理者则需要通过战略,将老板脑中“虚”的想法,变成“实”的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并以此制定关键指标、实现路径与打法策略。
所以,战略会的核心,往往不是老板,而是企业员工、团队管理者。
通过所有参与人员的各抒己见,最终实现看见彼此,互相理解,建立共同的目标,形成真正的团队。
具体到每一场战略会中,基于目的不同,又分成3种类型的战略会:
第一,战略务虚会
在战略层面,“务实”的前提是先足够“务虚”。
也就是说,在讨论战略目标之前,团队要对当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充分讨论及畅想。
包括新政策、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客户需求等的变化,及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洞察。
多花时间讨论战略方向,可以避免企业出现“战胜了竞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这样的结果。
第二,战略规划会
这是很多公司的年度重大会议之一,它的背后涉及到未来一年的具体行动,及核心资源的投入、人员的任免等。
华木在帮助企业做战略规划会时,会采用“华木战略屋”工具,从使命/愿景开始,从头到尾将企业的战略梳理清楚。
一场有效的战略规划会,可以解决2个核心问题:
① 战略选择
如果老板已经完全想清楚战略,战略会可以帮他照镜子、做校验,避免拍脑袋决策。
如果老板只想清楚六、七成,战略会可以帮他补充信息,从模糊变成具象。
② 战略共识
再好的战略,团队接不住也没用。
通过战略会研讨,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实现路径、打法策略,从而达成战略共识,上下一条心,从“老板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最终实现战略落地。
第三,战略沟通会
制定完战略后,公司要组织一场战略沟通会,向全体员工讲述接下来去向哪里?达成怎样的目标?为哪些客户创造哪些价值?
这次沟通非常重要,他会让每一个人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知道自己不只是在完成任务。
同时,这也是一次传递公司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场景。
了解完战略会的目的与类型,那么到底该怎么开一场战略会呢?先从会前准备说起。
2
会前:做好充分准备
战略会是企业最重要的会,没有之一,但会议时间往往只有短短两三天,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质量的效果,你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 第一,明确会议目的
一场战略会不可能面面俱到,华木在帮助企业开战略会前,会先与公司老板或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确定当前公司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发展阶段不同,战略会的焦点也会有所侧重:
① 0-1初创公司
创业公司核心关注2件事:搭好班子、跑通产品。活下来就是战略。
这时候不需要复杂的战略,只需要一个大方向,明确客户是否愿意为产品买单,再考虑如何获取客户、服务客户。
② 1-10快速发展公司
跑通产品后,公司最关键的战略就是聚焦,原来可能3个团队跑3个方向,现在就要对其中2个团队说,另一条路是对的,我们走这条路。
把大家聚拢在一起,形成战略共识,这样才能快速验证商业模式的可管控、可复制。
③ 10-100行业Top公司
这时公司就要像阿里、华为那样开战略会,因为公司最大的敌人变成了自己。
如果要持续引领行业,就需要看清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确定战略框架、新定位,以及搭建外部的生态系统、内部的业务协同系统。
无论处在哪个阶段,公司在年底都要开一场战略会,让一个人的目标,变成一群人的目标。
▶▷ 第二,确定会议时间及场地
战略会尽量不要选在办公室,因为在同样的地方,你的思维自然而然会陷入日常模式,很难跳出来去思考更长远的计划。
你可以选择一些山清水秀、视野开阔的地方,或者一些具备特定意义的场所。华木通常会建议公司在这2类地方开战略会:
一是寺庙。到了寺庙,你的心灵会变得沉静、敬畏,这些会触发你更高层次的追求,而不是老想着赚钱。
二是革命圣地。井冈山、遵义、古田、延安……在这些革命圣地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和企业当下面临的问题相关联,在会前参观一遍,对团队成员的打开有奇效。
◎ 比如嘉兴南湖,这里是革命事业开始的地方,适合初创合伙人团队一起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
◎ 比如井冈山,适合在公司遇到挑战的时候,一起梳理问题、克服挑战,把团队重新凝聚在一起;
◎ 比如古田,适合召开从战略到组织的研讨会,在打胜仗的同时,坚持企业文化价值观;
◎ 比如遵义,适合公司在遇到重大挑战的时候,开战略转型会、战略复盘会及战略聚焦会,将团队的思想、资源进行聚焦,确保上下一条心;
◎ 比如延安,适合从地方走向全国,或者刚成为行业领先的公司,开战略升级和战略延展相关的会议;
◎ 比如西柏坡,适合即将上市或规划上市的企业,在这里开宏大的战略规划会,讨论如何在实现第一个征程后经受住考验,激发核心高管的责任感、使命感;
▶▷ 第三,设计战略会流程
战略会是对所有参与人员心力、脑力和体力的巨大考验,为了产出公司想要的结果,我们需要借助“场域”,帮助成员更开放、更坦诚的在一个空间内进行思维碰撞。
如果场域不合适,现场只能产出5-6分的结果;如果场域合适,数值可以提升到7-8分;当场域特别合适,产出结果甚至可以达到10分,乃至超常发挥的12分。
为了营造合适的场域,华木在会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一是对所有高管进行访谈;二是对公司所有业务和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复盘过往企业犯得错误。
基于这些信息,设计战略会流程及议题,并反复与公司老板、高管、项目负责人开会,讨论会议流程的可行性。
这个流程甚至会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
◎ 分组的时候打散同一部门的成员,让他们能听到更多的声音;
◎ 限定老板的发言时间;
◎ 把桌椅摆得紧凑点,让大家坐下来肩膀挨着肩膀,在一开始把距离感和戒心卸下去一部分。
◎ 安排一个角色代入道具,比如一朵小花,每个人接到小花的时候,就代表“你就是现在的CEO了”,你要站在这个身份上分析公司层面的问题。在这之后,再回到自己的身份。
◎ 在讨论正式开始后,由权力最大的人先发言,说自己的困惑、焦虑,优先示弱。
▶▷ 第四,做好充分的内容准备
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具备充分的决策依据,为此,战略会前我们会带企业做好如下准备:
① 了解业务真实情况
◎ 客户调研。客户价值是战略选择的原点,只有精准洞察、掌握客户的需求和痛点,你才能更清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所以你需要去听一听客户真实的声音,了解客户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反馈。
◎ 市场分析。了解行业所在市场的政策、技术、商业模式等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团队对公司未来的构想。
◎ 数据整理。整理公司历史数据,包括财务数据、客户相关数据、产品和组织相关数据等。你也许不会完全根据数据做决策,但数据是做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 外部市场信息
你可以走访参观一些比较优秀的企业,包括行业内和跨界的交流,打开公司高层的视野和格局。
与此同时,老板也可以跟投资机构进行沟通,听一听他们怎么看行业过往的情况、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整个市场的格局。
③ 战略复盘会
在战略会前开一次战略复盘会,复盘过去一段时间公司的战略落地情况:目标完成得如何?是否达成,是因为做对了什么?如果没达成,差距在哪里?导致差距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这次复盘产出,将决定公司在战略会中的优化点和风险点。
以上就是开战略会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开战略会很容易变成一群人拍脑袋。
老板自己思考是一个人拍脑袋,把一群管理者聚在一起是一群人拍脑袋,很多时候后者并不比前者更靠谱。
▶▷ 第五,确定会议参与人员
一场有效的战略会,少不了4种角色:
① 内部成员
让谁来参加战略会,取决于战略会的目的。
◎ 如果要做战略决策,核心决策层一定要参加;
◎ 如果要做战略共创,老板以下两层要参加,其次是核心业务人员,很多公司的战略讨论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人把客户真实的声音带到桌子上来,这样的讨论就成了空谈。
◎ 如果要做战略规划,除业务关键岗位外,最好带上CFO、CPO和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因为战略落地也牵涉人、财、产品等各个方面,中后台支持部门的参与,能让后面战略落地更容易,同时收获多样性视角。
② 引导人
参加战略会的大都是公司高层,极具个人主张和影响力,且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微妙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而现场又需要不断地暴露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因此在战略会上,一个能够构建场域、引导对话、保持中立的引导人角色非常关键。
在很多公司的战略会上,华木就主要扮演这个角色。
◎ 一是因为华木置身事外,相对公允;
◎ 二是现场华木具备权威身份,能提供外部视角和输入方法论,便于引领对话;

◎ 三是华木具备多场实践经验,能平衡现场的沟通格局,让大家真正敞开心扉、实事求是地讨论战略,而不是争论孰对孰错。
③ 专家导师
外部专家的加入,可以大大提升讨论的质量。
比如华木的专家团队,他们经历了几百场战略共创实践,在讨论中不但能输入当前先进的方法论,更能帮助团队成员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论,并在关键时刻推动解决问题的卡点。
④ 外部客户
为了让团队成员打开视野,你也可以邀请重要客户、上下游企业、投资人等角色共同参与。
总之,一场战略会的参与人员不能太少,更不能太多,人数一旦过多,一是组织起来难,时间成本高,二是无法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言与讨论,起不到效果。
一般来说,战略会的参与人员保持在15-25人为宜。
3
会中:讨论3大战略
做好充分准备后,一场战略会就可以开始了。那么在战略会上,我们要讨论什么、决策什么、共识什么呢?
以最重要的战略规划会举例,为确保战略顺利落地,你不但要讨论业务战略,还要讨论组织战略、人才战略。
▶▷ 1.业务战略
在讨论战略前,先问你一个问题:战略从哪里来?
市场机会?创始人使命?客户需求?……
在华木看来,企业战略有两大源头:
第一,自上而下:愿景驱动
曾鸣说,看十年,做一年。战略是基于未来的判断,因此愿景是制定战略的前提。
而愿景的形成,一是站在最前沿,在市场里感受到未来;二是多思考,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
第二,自下而上:用户需求驱动
任正非说,让听见炮声的人做决定。公司一线员工是真正了解客户需求的一群人,他们是公司战略的发现者、试验者和参与者。
基于这两大源头,公司需要做出战略选择,并在战略会上,判断明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优先级怎么排。
具体到业务战略,有3个关键要素: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路径。
① 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分为4个关键指标,你都要定好:
◎ 客户指标:用户/客户数、目标市场份额、满意度

◎ 财务指标:营收、利润/利润率、财务健康度、资金利用率

◎ 效率指标:质量、成本、周期、人效

◎ 创新指标:新品开发、新业务打造、新机制设计、员工的学习成长
② 战略布局
对小公司来说,战略布局就是产品规划,大公司才有业务板块的选择。
根据客户群与需求四象限,分为4种战略布局:
◎ 相同客户的相同需求。在不改变产品的基础上,扩大销售规模。
◎ 相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客户已经进来了,你就想尽一切办法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 不同客户的相同需求。用同一个产品切换服务不同的客户,尽管有些跨度,但还在一个领域内。
◎ 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相当于重新创业。
选择哪一种战略布局,取决于你的组织能力与意愿。确定后,你的产品或者业务板块也就清晰了。
③ 战略节奏
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资源都是有限的,你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打好关键业务,所以把握节奏非常重要。
其中最关键的无疑是找到关键战场。赢下这些战场,意味着战略目标就可以实现。
针对每一个关键战场,你都必须定出从A到B的定量描述,以判断战场的胜利。
如何找到关键战场?推荐4个工具:

◎ 科学等式法:大部分目标都可以拆成一个等式,等式中的关键要素就是重要的战场之一。
◎ 核心流程法:比如从线索获取、留资、成交到转介绍的销售流程,你可以通过对每一个环节的识别和分析,找出关键战场。
◎ 关键要素法:比如生产中的“人机料法环”,客户体验中的“多快好省”,它们都很难用流程与公式进行描述,就可以借助这些关键要素,其中的卡点就是关键战场。
◎ 系统循环法:类似于亚马逊增长飞轮。
▶▷ 2.组织战略
很多公司讨论完业务战略就结束了,回来发现没人做事。如果只调整业务战略,但公司流程不变,组织架构不调整,你的战略也只能停留在想法层面。
所以,制定完业务战略后,接下来就是要匹配组织战略,它也有3个关键动作:
① 梳理业务流程
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业务流程,它们都是从客户出发,识别客户需求(品牌),引导客户需求(市场),抓住客户需求(销售),研发产品并生产,通过供应链体系,将产品交到客户手中。
在战略会上,你需要根据战略目标,重新梳理业务流程,识别出流程中的关键卡点,比如环节缺失、薄弱、冗长等,不断调整优化业务。
② 优化和调整组织架构
一条完整的业务闭环,按照时间维度划分叫流程,按照空间维度划分叫架构,因此业务战略的调整势必会引起组织架构的改变。
比如新增2个业务板块,公司必须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选出合适的人进行匹配。
而架构的合并与拆分,主要有两个判断维度,一是岗位相似程度,这可以根据轮岗的适应时间长短判断,二是领导的管理幅度。
③ 搭建和提升关键机制
为确保组织高效运转,公司需要结合上一年的运转情况与效率,对关键机制进行优化。
◎ 决策机制,即谁说了算。当公司有了新业务,是自下而上汇报,还是保留一定的自主权限?取决于如何才能更高效。
◎ 激励机制,即如何分配利益,它决定了员工的努力程度与结果的关系有多大。如果之前的激励机制能让大家全力以赴实现战略目标,那就继续执行,如果激励效果并不好,则需要进行调整。
◎ 沟通机制,即如何交流信息。为了确保信息畅通,公司要让所有成员保持信息同步,因此一定频率的沟通必不可少,也可以减少团队间的分歧。
比如每个季度做一次业务沟通会,每个月做一次项目进展汇报,再比如周报、月报等工具,都可以用起来。
以上就是组织战略的设计流程。无论是阿里还是华为,在制定完战略后都会立刻调整组织架构,否则战略的成功概率会大大降低。
▶▷ 3.人才战略
当业务梳理清楚,流程和架构也分清楚了,接下来你就要看什么样的人能够做这些事。
人才战略制定有4大步骤:
① 组织盘点。根据公司战略对组织进行评估,梳理组织的12大组织能力缺什么?需要补什么?
② 断事用人。基于现有的组织能力,明确公司需要哪一类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③ 人才盘点。
做人才盘点时,你可以用“红黄绿”3个层次进行判断:
◎ 红灯,指这个人无法满足和胜任当前的岗位需要;
◎ 黄灯,指他勉强及格,能用;
◎ 绿灯,指他还可以正常发展和发挥。
多数情况下,公司内的红黄绿占比为2:7:1。其中绿灯人才不可能占比超过50%,因为你的业务不断发展,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他就会不胜任。
阿里在做人才盘点时,马老师每次都给自己打红灯,就是因为阿里发展太快了,他每时每刻都处在从黄到绿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除了判断红绿灯比例,人才盘点还要分出这四类人才:
◎ 领导者
领导者就是扮演引领行业、搭建体系、管理企业的角色,这类人很难进行内部培养,更多是从外部引进,可以很好的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 领军人才
领军人才指的是在某一模块做到顶尖的人才,但他可能在某些能力上有所缺失,因为一个人很难面面俱到。
◎ 管理干部
管理干部需要内部培养,你很难从外部招到合适的管理者,为什么?因为管理需要场景化,不同企业对管理的要求不一样。
◎ 业务骨干
业务骨干同样需要自己培养。当你有了领导者与领军人才后,就可以开始培养业务骨干和管理者,这样你就可以招一些弱一点的人。
比如阿里,99%的普通人加上1%的精英,这家公司就可以实现快速增长。
④ 人才策略
盘点完人才后,你就要制定相应的人才策略。哪些人该培养?哪些人该招聘?你要把相应的人才画像理出来,也就是你要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样你去招人的时候,就清楚他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哪里有这样的人?来了之后的产出要求是什么?怎么定绩效指标?
整体来说,人才战略有2个关键点:
第一,兼顾长期与短期,以及他与业务战略的高度协同;
第二,人才战略的第一责任人是业务主管,业务主管是HR在组织、人才方面的服务对象。这是战略和业务视角的人才战略,不是HR视角的人才战略。
当你把业务战略、组织战略、人才战略讨论出来后,剩下的就是怎么干活的问题了。
4
会后:确保战略落地
一场战略会开完,大家齐心协力绘制出一张战略大图,贯穿业务、组织、人才,但战略落地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1.会后check
在战略会几天后,核心团队需要再花一点时间,做一次check,重新评估战略的可行性,确保那3天的讨论并不只是头脑发热。
2.全员沟通
每一个业务板块可以把绩效目标定下来,一旦设定完绩效目标,就可以向全员沟通,也就是开头说的战略沟通会。
每年农历开年后,所有阿里员工都会齐聚杭州总部,参加一场声势浩大的“KO启动会”。
通过这次会议,阿里希望告诉所有员工:哪怕你是一个基层员工,都在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次结束KO启动会,员工都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回到工作岗位。
3.战略拆解

战斗终于打响,接下来每一个业务单元要开始做战略拆解。所谓战略拆解,就是一层层找到正确的事。根据拆解的颗粒度大小,战略拆解分3个层次:战场、战役、战斗。
这3层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子公司的战略,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可能就是一场战役,拆解到某个事业部就是战场,再往下则是战斗。
用OKR的逻辑来说,在战场层面,我们有一个特别重要的O(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可能拆解出若干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每个指标对应需要完成的一场战役,为了完成相应的战役需要打赢几场相应的战斗。
执行一段时间后,公司要对战略执行进行复盘,从中进行总结、提炼,进行新一次的战略选择与规划。
在不断选择、执行、复盘,再选择、执行、复盘……的循环过程中,战略会逐渐清晰,不断生长。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一场战略会,而是形成一套战略循环系统,以确保企业战略的真正落地。
5
华木说
以上就是关于一场战略会的全部内容。
在会前,你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明确战略会目的、确定会议时间及场地、设计战略会流程、做好充分的内容准备,以及确定会议参与人员。
在会中,你需要讨论业务战略、组织战略、人才战略。
在会后,你需要重新评估战略,并确定绩效指标,最后带领团队做好战略拆解。
一场高质量的战略会,是新一年业务的最好起点,希望你能带领团队产出满意的结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