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五重境界》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暑假我读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一书,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万玮老师将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及心得凝聚在这本书中,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广博的人生阅历向我们阐述了他心中教师的五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作为一个讲台新人,我目前可能还处在殚精竭虑教知识的阶段,作为一个班级管理新手,我甚至还有些手忙脚乱。所以对万老师传授的一些方法及他的一些理念深感赞同,接下来我也会谈谈自己的理解。

      1、做教育的远视者

      初上讲台,所有新教师们几乎都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自己所教的课程上。每天都在研究教材教法,满脑子都是怎样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活动设计准备好,我也如此。再加上有繁杂的班主任工作和各种新入职教师培训活动,我的教学常常达不到自己最初的预期。为此,有段时间我感到特别焦虑,心情低落,情绪起伏大,甚至导致自己内分泌失调脸上痘痘疯长。现在想来,还是自己年轻气盛,没有能正确地把握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的情绪基本上只是随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反馈而起伏,我的喜怒只是由于那几十分钟的课堂效果而反复。而实质上,教育并不应该被局限在几门课程的分数或是几堂课的效果,我的急功近利使自己差点成为了一个教育短视者。

      如果老师不仅仅考虑孩子在他负责的这一阶段跑得如何,更关注孩子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发展,他所采取的策略可能就会大为不同。比如大量的阅读和发展体育。前者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孩子的眼界,后者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教育应当被我们予以更多的重视,因为这些才是目前看得见的能够给孩子带来长远积极价值的教育途径。

      2、教学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当然不像我这种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来得快,我甚至忽略了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最正常的心理诉求:轻松、快乐、学有所得。我只想过怎样将知识更完整地传授给他们,却从未考虑他们愿不愿意以这样的方法照单全收。这是一种最低效的教学,我忘了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至理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是人的本能,只要将学生放到合适的环境,学生自然会有效地学习。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我们教学的重心不应该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就是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日常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留给他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课堂的教学目的,都是给学生打开这个领域的窗户,让他们飞出去,在知识的天空独立、自由的翱翔。因此,将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将是我接下来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

    3、班级管理靠“法”不靠“拼”

      在万老师的书中,我得以窥视到了一些班级管理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之所以会不知所措或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在班级的管理中,更是要做到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而要了解他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深入班级,深入学生。除了培养几个“心腹”了解班级小秘密,更重要的还是深入学生当中,谈心、观察、与科任老师沟通,达到对班级、学生和各科任教师都有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

      2.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家庭环境对性格习惯的影响因素。经常换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高度,洞清一切。

      4、育己方能育人

      做教师其实是在教自己。我们其实是在不断地用自己的行为气质影响自己的学生。我们更要经常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教学生怎样做人?我凭什么让学生甘心听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督促我们自己,让自己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有资本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我们首先得接受自己,做到自己口中的“高标准严要求”,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学生也才会愿意听从我们的教诲。所以,育己方能育人。教育应该是一种感染和熏陶,使我们用自身的优秀品质去引导学生成为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甚至超越我们的人。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善良,更优秀更热爱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有资格教书育人!才能让我们教好书,育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