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已过,不惑未达

如题所述

                          前言

过了而立之年,每年都想着做一两件让自己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三十一岁的时候入了职,考取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三十三岁的时候筹办了个人画展,三十四岁的时候拿到讲师职称证书,马上就三十有五了,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有些事感觉挺容易,实施起来却不遂人愿,各种突发状况接踵而至;而有些事看起来挺难的,做起来反而有点临场发挥的意思,好像也就是这样并且人生也是如此,难与易之间总在转化、此消彼长。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在深秋的季节随风飘散洒落在松软的土地,矗立于江渚之上,遥望滚滚长江东逝而去……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时光的长河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而止步不前,也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自己的轨迹,更不会轻易放弃一往无前的梦想……

经历了少年时期青涩与懵懂无知,经历了青春年少的轻狂与放荡不羁,在岁月的磨砺与沉淀之后,慢慢开始读懂人生这本书的艰辛与美好,也慢慢开始品味人生的追求与价值;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人生也有四时: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儿时的快乐和憧憬,少年时期的青涩与迷茫,中年时期的坚守与收获,老年时期的坦然与释怀……

人在少年时期,对于成长基本都充满期待,想像大人那样不用被约束,好像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要什么也容易得到,对一切都感觉天真浪漫且充满期待。

进入青年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懵懂,面对突如其来异样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超越自身所承载的迷茫和困惑,对于很多事情有时候感觉非常肯定,瞬间又全盘否定,好像一切都在把握之中却又一切似乎遥遥而不可及……

对于未来的迷惘和彷徨比任何时候都要惶恐,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熬到了中年,在生活的磨砺之下才慢慢品出自己的味道,青年的时候一般喜欢刺激的感觉——比如夏日焦灼的空气里来一瓶冰镇可乐,性格是敢说敢做、对待感情也是敢爱敢恨,而现在越来越容易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喜欢的东西也会随着岁月的叠加而发生改变,对于很多事情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在是“非黑即白”简单形式,即懂得了变通,也学会了隐藏。

喝茶,是个中年人很有标志性的改观。

初次接触茶的人,肯定认为这种苦涩的树叶味道有什么好喝的,为什么还吸引那么多人趋之若鹜?以前理解不了的,到了一定年纪,很多事情就像开悟了一样: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引导和点播,自然而然也成为其中的一员,甚至成为习惯,并且还乐此不彼的与他人津津乐道,一回想起来:觉得很奇怪,也觉得甚是突然!

为什么曾经不屑的事情,甚至一度想逃离的事情,最后变成“心甘情愿”的俯首称臣,甚至还“同流合污”呢?更有甚者可能会为此而自圆其说并摇旗呐喊!

清代文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很多中年人的座右铭,也常常以此来标榜自己——难得糊涂!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难得糊涂,遇到不舒服的人可以难得糊涂,遇到可以解决又不想解决的事可以难得糊涂,遇到喜欢而又困于精神囹圄的人也可以难得糊涂……它好像是一面旗帜,既能庇护很多可为而不可为的事,也可以是块遮羞布——可以掩饰和隐藏一切见不得光的!

到了老年,古语有云:春播、夏生、秋收、冬藏。耄耋之年的人应该是看山还是山、望水依然是水,历尽世间繁华而归于平淡,从青年时期的喜欢的可乐到中年时期嗜好的茶,到了老年应该会喜欢一杯简单的白开水了吧,它看似无味实则万般滋味皆在心中。

无边的落木里看到了它的白驹过隙,滚滚的长江里望到了它的不舍昼夜。

有时候感觉很遥远,有时候感觉又忽然而至;有时候好像一切都明白了然,有时候又感觉若然惆怅且孤陋而寡闻……

后记

越长大越发现,世界并非只有“黑白”两色,如果只是简单的黑白关系,反而生活的简单了,就像红绿灯一样;正因为每天面临复杂的形势,世上没几个人可以改变世界,那就学会适时的调整自己,就像明代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即修心!

2021年12月4日凌晨丑时,有感于静观堂。

2021年12月10日夜修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