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会合肥它的历史?

如题所述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著称。

  三国旧地
  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关联景点:逍遥津公园、明教寺、三国遗址公园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乡。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东县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拟任建昌知县(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远游”,辞官不授,在家奉养双亲。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公登上仁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
  包公祠位于包公读书处---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包公庙的鼻祖。包公墓内敛藏着包公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清风阁选用各种精美雕刻描绘了包公一生中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关联景点:包公园、包公祠、清风阁、包公墓园

  淮军摇篮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淮军主要将领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等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2位是合肥周边庐江人。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发展成现代国防军,从咸丰到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成为晚清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联景点: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刘铭传故居

  此外,合肥与北京、上海、西安并称为中国“四大科技之城”。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出生在合肥肥西四古巷。1971年至今,他曾先后十余次回到家乡探亲讲学。合肥科技馆现设有杨振宁陈列馆,杨振宁亲自提供了部分藏品。三河古镇南街四古巷内也修复开放了杨振宁旧居。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华人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22年10月出生于合肥四古巷,1957年10月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家学渊远,文理兼通,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为促进中美和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9

安徽合肥,三种不同的火车头,很好奇他们的历史来历

第2个回答  2012-07-19
去百科里看看
第3个回答  2012-07-11
城市由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淝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历史变革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清咸丰年间,合肥曾为安徽省省会,1945年国民政府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城址变迁
  合肥城址屡有变迁。《太平寰宇记》记载:汉代合肥县城“在今县(城)北”,位于今四里河附近,面积很小。东汉末年,战乱不息,旧城废弃。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单骑赴任,重建合肥市。
  三国时期,合肥是军事重镇,被曹操看中,东吴为争夺合肥发动十余次战役,诞生了著名的逍遥津大战。魏青龙元年(233年),魏将满宠在旧城西鸡鸣山麓另筑“合肥新城”,旧址为现在的三国遗址公园,以与旧城相犄角。西晋统一后,废三国时所筑新城,迁回旧址。合肥旧城,地势低洼,南北朝时梁将韦睿因此堰水攻破合肥。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大将军尉迟敬德受李世民派遣在旧城东南高地重筑土城,史称唐城、金斗城(得名于古城内金斗河)。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刺史路应求以古城皆土筑,特加甓焉”。由此,合肥始有砖砌城垣。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淮西帅郭振屯驻合肥,为防御金兵侵袭合肥,筑“斗梁城”。斗梁城“横截旧城之半”,地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横贯城中,合肥城扩大了几倍,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
  元朝末年,合肥古城多塌毁。佥事马世德提请宣让王及高昌公,发公私钱十万贯,将城作了整修。至明弘治年间,合肥古城因年久失修,多处废缺,由庐州知府马金度主持修葺。据嘉庆《合肥县志》载,此间合肥古城,周围长4706丈(26里);正西和西南面城墙皆缘冈地,高2.4丈;东、南、北三面城墙列平地,高2.8丈至3丈不等;底宽近4.8丈。城垛4578座,望台28座。城东壕深1.9丈,宽42丈;城西壕深2.5丈,宽29.5丈;城南壕深2.3丈,宽30丈;城北壕深0.8丈,宽35丈。河水环城通流。全城计七门二水关(后为七门三关)。东二门,左曰威武门,五楹,高二层;右曰时雍门,三楹,月城顶有石台。西二门,左曰西平门,五楹;右曰水西门(明正德七年,庐州知府徐钰塞西水关,导水为北濠,又塞水西门,使之为旱西门,另建水西门),三楹,月城顶皆石台。南二门,左曰南薰门,三楹;右曰德胜门,三楹,月城顶皆石台。北一门,曰拱辰门,三楹,月城顶有石台。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政府“征用皖属三十四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十一万四千两”,重修庐州府城。此次重修,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重开威武、时雍、南薰、德胜、西平、水西、拱辰七门,并增设许多谯楼,“楼橹高耸”,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楼。

合肥,古称庐州,城市布局以环城公园环抱的老城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城乡一体,园城交融。工业门类齐全,商贸繁荣,科教文卫体事业发达。今日合肥已建设成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是全省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合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境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皆胜淮左”。西汉时,合肥置县。东汉光武帝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由此,“合肥其地视他邑独重。”东汉建安中(约200年),合肥为扬州治所。此后,历经1700余年,合肥一直为州府名都要邑治所。
三国时期,合肥曾为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吴魏曾数战于此,致使这块土地成为著名的古战场。曹操点将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跃马飞骑桥的故事,仍为今人津津乐道。遗留下来的古教弩台、张辽衣冠冢、三国合肥新城等古迹遗址,已成为今日合肥的名胜景观。
合肥作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匡扶社稷、屡纠冤案的一代清官包拯的家乡,自古人才荟萃,如一代辞章怪杰徐南阳,一代书法大家沈石翁,一代围棋国手张之仁,一代国术高手唐殿卿等皆出自合肥。清朝末年,中国历史上一支近代化军事集团——淮军,其诞生地就在合肥。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淮军完成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开创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在军政界,一大批淮军将领、幕僚,构成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派系——淮系。李鸿章则以淮军起家,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把持朝政长达20多年,是清末洋务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
合肥历史上曾为一商业都会。合肥置县后,民间商贸得到进一步发展。合肥凭借得天独厚的淝河黄金水道,南可至巢湖而达长江,北可经瓦埠湖而达淮河。此外,有可辐射四邻地区的陆路相佐,交通便捷,成为南北农副产品集散地。加之民间能工巧匠云集,手工业发达,使合肥逐渐形成繁荣的商业都会,成为全国16大商城之一。
共和国成立以来,合肥经济建设步入良性快速发展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肥西县山南柿树岗公社黄花大队于1978年9月,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山南镇小井庄积极推行黄花大队的做法,生产发展效果显著,得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继肥西县黄花大队、小井庄之后,市郊区城东乡隆岗村通过改革、发展,已建成中国名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安徽第一村。该村与肥西小井庄,双双被中央电视台拍入大型专题纪录片《大地之光》。
进入“九五”时期,合肥市实行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的综合结构调整,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施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样化经济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将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百大集团控股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股份企业发展为上市公司,建成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荣事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作为安徽轻工业大省的龙头企业。全市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优化。同时加强外引内联,发展高新科技和名优产品,并按照“大面积、小规模”的原则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增加对外出口,开创了生产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局面。
合肥市紧扣“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的大城市”的总体思路,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收缩布局、控制征地,合理填补充实,分段改造旧城”的近期建设方针,以及“大、快、美、强”的要求,先后完成金寨路、长江路、美菱大道、荣事达大道等多条主干道的改造和拓建工程,辟建了寿春路、蒙城路等多条高标准新干道,建成全国规模一流的四层互通式五里墩立交桥,开通了一环路,辟建二环路,将市区众多的丁字形路改建成以井字形为主的干道骨架,总长度达到1010公里,使建成区面积拓展了1倍。在改造拓建城市道路的同时,对合肥向外部辐射的7条主干线和46条支干线的合肥段亦进行了拓建改造,缩短了合肥与周边城市的行程距离,增强了合肥对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随着合九铁路的建成通车,合肥新火车站和合肥西火车站的建成启用及合肥铁路枢纽建设工程的推进,提高了合肥铁路的运输能力和水平。合肥骆岗机场经扩建改造,开通至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营运航班,并开通直飞香港的每周固定航班,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50万人次。合肥南淝河航道改造建设竣工,使合肥水上运输得到进一步发展。合肥交通的全方位建设发展,陆海空齐头并进,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今日合肥交通,已发展成为全国45个公路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市不断加大居民住宅开发建设力度,先后建成西园新村、琥珀山庄、南园新村等环境优雅、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住宅区,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琥珀山庄、南园和西园新村住宅小区分别荣获国家建设部住宅小区综合金牌奖、工程质量鲁班奖和意大利“利古里亚”国际特别荣誉奖。2001年,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3平方米。
合肥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继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迁建合肥后,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西郊董铺岛上建立。80年代,电子工业部第16所、38所、43所等科研机构相继迁建合肥。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6所,在校生达8.42万余人。省、市、县专设图书馆发展到6所,馆藏图书达到271.5万册。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达658个(其中专科和综合医院232所),病床数达12521张。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合肥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