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读书无用论

如何看读书无用论?求资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流传起了“读书无用论”的论调,这个论调往往以一些段子为起点,说用功读书的,比不上买房购楼的,努力学习的,比不上初中创业的。读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或许是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一个最好借口了。

读书无用论像是埋在社会里的一个定时炸弹,一有大学生的负面新闻爆出,就有一波吃瓜群众冒出来“读书没有用”“某某名校高学历高材生不也怎样怎样”“女博士都是灭绝师太”“读那么多书都读傻了”等等等等。好像大家都不去读书都回家种地才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有句话叫耕读传家,这是古代农民的上升路子,耕地之外,让孩子读书才是正经,就算科举不成,考上个秀才,也能坐馆教书,已经完成阶层上升,习武这条路,穷人走不起,也不能走。所以中国留下了各种关于读书的名句,也有各种励志的读书故事,三更灯火五更鸡,囊萤映雪,书非借不能读,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苦读。

然后,我们来看读书,在古代什么人能够读书?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读书人的统一称谓“士子”,这个“士”就是古代标准的一个贵族等级,由于生产力极度不发达,在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一个极为昂贵的奢侈品,普通的穷人想要买得起书可谓是难之又难。所以,读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贵族的特权。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觉得读书没用呢?这就是因为你读的是什么书?知识也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人都还在阅读上个时代的书,用着不合时宜的知识那么肯定会觉得读书无用,再加上我们很多人读书读得都是所谓的教科书,这些知识的积累远远达不到社会需要的地步,所以当知识积累不足以达到社会要求的时候,那么肯定会觉得读书无用。

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家对高学历人才的不了解、或者期望过高。认为名校、高学历的学生一定要有高素质和丰富的知识,而且一定要找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每个领域都是鱼龙混杂的,有优秀的人,也有不优秀的人。不能把典型的没有成就的人举例出来代表整个群体都“没用”。

如北大学生弑母,就有人说北大的学生怎样怎样,其实这只是少数个别。北大还有很多有成就、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按比例计算的话,读书还是有用的。不能以偏概全,以个例判断总体。

2、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好的工作形式、新型工种都出现了,比如游戏主播,自媒体,等等。这在很多观念比较传统的人眼里,可能是不稳定的工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如公务员、医生、教师等等。)北大学生毕业卖猪肉就会被一些人认为读了名校也没什么用。但其实现在是个多元化社会,任何工作做好了都有前途。

3、不乏一些学历较低的人、不爱读书的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一看到有类似的新闻就在网上发表一些“读书无用论”等。

4、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大学生的门槛降低了,很多学院、专科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不爱读书,上学就是为了混个学历。这样的“大学生”出了什么新闻也会被按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上。很多不良职业的人,假装是大学生,以大学生的名头做一些不好的工作,影响了整体的形象。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yispace.net,说读书无用,其实是你没用。不管是学历高低,读书都是有用的,主要是这个“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定。有人认为提高修养,增加知识面就是有用“我的气质里,有我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这些人可能并不觉得赚多少用,更在意自己内在的收获。

有人认为“赚了钱,找了好工作”才算有用。这样的话肯定会说“读书无用”。其实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读的书,学到的知识,自我的提升,只有用心的人才会有收获。

因此,读书是这个时代必须的方式,但是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才是这个时代想要赚钱必须考虑的东西,希望大家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误导,真正开始为时代需求来读书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我妹跟我说,报了成人考,因为到时候有个本科证,找工作更容易!

我跟她说,你只是要个证,不是要从中学到知识,这不是和白学一样。

好像现在太多这种事。

工作只是赚钱,其他什么都不是。

读书只是为了找工作,其他什么都没获得。

培训只是为了能有个证书,其他的也没啥了。

有时候

你倒腾厨艺,有人会说“弄这,要当黄脸婆啊”

你学习心理分析,有人会说“这些神鬼又不能直接来钱,还不如去学实在的”

你参加训练营,有人会说“你就是会乱花钱,不会存钱”

不好意思,我就喜欢自己做给自己吃、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把钱花在兴趣的事上。

读书无用

废时无用

兴趣无用

花钱无用

哈,我就是个无用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在书中收获到自己想要的,蔡康永就曾说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什么用。”

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禁得起反复追求。

而读书是为了我们能在喜欢的人面前不只单单说“喜欢和爱”,而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愿你在过着自己梦想中的生活

——旗开我爱心理学,我是旗开,关注心理学,开心一点

第2个回答  2020-09-17

小时候,学的好很光荣,初中高中就感觉那些混的很好的小学同学现在很吊,在学校里呼风唤雨!大学之后,感觉每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过年回家后也会受街坊邻居冷嘲热讽,甚至有些大学生也会说因为自己读大学错过了多少多少机会。现在毕业一年了,回到家感觉村里那些小混混都灰头土脸,没有正经工作,不是闲着就是赌博,别人也都说,我家儿子啥时候也能像你这样不让我们操心多好。也许这个时代真的变了,没有读书没有家庭的普通孩子,光靠胆识已经很难闯出一片天地了。

其实对于我们这种平常人家庭出身的,可操作性远比上限要更重要,比如你大学上了一个二本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考一个陕西师范这样的,出来之后在自己四五线的家乡找一个初高中教职并不算困难,这些基本上你照着做肯定能成型,因为我爸很多学生都是这个路子。你要是问我做个小混混怎么整,混出来的混混都给不了一个可以操作的路线。所谓读书无用论,一面是农村家庭或者下层确实穷,未必一定是供不起,但是家里一年的收成可能都要填进去,你要是出来打工,自己兜里有钱,家里一年也能省下一万多;另一方面就是读书并不是特别好的那些人,读个大学出来也找不到特别好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对初中毕业那群人的生存环境没有任何认识。

社会阶层晋升的通道已经很“窄”了,但怎么也比英国那些老牌资本主义社会强些。对教育的力量有所怀疑的人不妨多了解一下。我觉得普通人甚至稍微觉得自己智力有点优越感的人,别指望你自己突然一天跃居社会上层比较好。老实提升家庭的档次,稳稳分代晋升。把家庭兴旺放到几十年的长度里去看。

腹中空空却突然富贵,那不是什么好事,一般都是老天来收人了。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在曩昔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人将“读书改动命运”当做一种信仰,在乡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有许多困难家庭都想改动自己宗族一向穷下去的困境,即便竭尽所有也要送自己的小孩去读书,由于读书不光能够光宗耀祖,也是乡村孩子逃离贫穷的仅有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检查更多精彩图片

近些年,大学生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大学生刚开端工作的薪酬都遍及偏低,一些从乡村出来的大学生可能比那些早就抛弃学业出来打工的同龄青年混的差,所以越来越多的乡村家庭都开端觉得读书没什么用,早点出去挣钱才是改动家庭贫穷的快速途径。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农人朋友的思想有了如此改变呢?

榜首:包分配时代现已完毕

在乡村,爷爷奶奶辈一向以为,大学读完后,国家会分配工作,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大学生的数量陡增,各地现已没有这个多岗位用来分配,然后逐步完毕了读大学包分配的准则。到了21世纪后,这种准则现已彻底消失,所有的大学生都需求自己找工作。

第二: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在下降

在适当一段时间内,城市户口一向是乡村读书人所寻求的方针之一。由于有了城市户口,不光能够吃国家粮,也能够享用许多福利,并且还能光宗耀祖。但现在跟着国家对乡村的重视,减免了大部分的农业税,并且跟着土地改革的进行和许多回乡创业青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许多农人朋友的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导致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在下降,乡村户口的价值在不断上升。

第三:现在的读书担负在加大

记住小时候听爷爷讲,他们读书只需几毛钱(当然那时候的钱值钱)然后就能够读一学期,但现在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读完没有一二十万是压根不可能的。这关于一个一般乡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投资,所以有些贫穷家庭期望自己的小孩能早点为家庭减轻担负,然后抛弃学业。

第四:坐办公室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读完大学后,许多乡村家庭仍是期望小孩干事时能拿到更高的收入,但市场经济似乎不太喜爱大学生,而是愈加偏心有经验的创业者。许多乡村家庭发现,读大学出来的毕业生薪水彻底不能与街边卖茶叶蛋的收入比较,乃至低于许多在外打工的农人朋友。有些早年出去打工的农人朋友现已在家建起了新房,而读完大学的却还在为家庭还债,这与乡村家庭的期望彻底不能成正比,所以许多家庭也是愈加期望子女能早点出去挣钱。

当然在乡村,仍然有许多家庭挑选送自己的子女读书,他们以为读书尽管不能直接挣钱,但却能协助自己挣钱,眼前大学生的收入尽管不多,但若干年后,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亲爱的读者,要是您作为父母,您会怎样看待“读书无用”这个问题呢?

第4个回答  2020-09-17

有这么两句听得耳朵起老茧的话:谁谁谁没上大学,人家不照样混的风生水起。谁谁谁上了大学,现在不还是懒在家一事无成。

对于这两句话,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是普遍现象。名人退学的故事就像大多数成功人士的传奇一样,不可复制。真正在职场上走得高又走得远的,仍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林语堂说,“不读书的人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只看见自己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是逃不出去的。”反观身边,有过出国经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凡事有自己的判断,往往更尊重他人。

“读书无用论”是底层自我固化的开始

最近十几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社会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很有市场,在网络上也经常沉滓泛起,兴起网民大讨论。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盛传一个叫做《这名单你认识多少?》的帖子。该贴列了两排名单,第一排列的有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9人,第二排列的也是9人,分别是洪升、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等9人。估计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认识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帖子最后揭晓的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地秀才。结论是“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很明显,这则帖子意指会考试的人并不一定在社会上混得好,而考试不行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更吃得开,更容易成功。很明显是在为“读书无用论”背书,而且它很迷惑性,让人很难反驳。但其背后隐藏着成功比例的问题,却没有人去追问。

要想获得成功,要有“学历是能力”“应试就是最大素质”的概念。一个人在社会上混,除耕种承包地外,无非两种职业,一种是自己当老板,做自由职业者或创业经商,另一种是给“老板”打工,在人家的手下干活。这两种职业无所谓优劣,你都可以把它们当做事业并获得成功。前一种职业,除了个人意志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广泛、优质的人脉关系,人脉关系越广、质量越高,你成功的几率就越高。在这里,个人的成功与社会关系资源的多少、质量高低成正比。你要获得“学历”,你就得层层应试,被层层选拔。你突破的层次越高,获得的学历就越高。读至此,你说“学历是不是能力”,但至少是实现你能力发展的基础。

按照一般常理,读书“无力感”、“无用论”的出现,理应是在社会流动停滞、社会严重固化、阶级阶层矛盾深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拼爹”是普遍的真理,个人的出生决定了他的未来,出生上层的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精英的自我循环”。而处在底层的个人和家庭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因而会普遍感受“无力”与“无用”,产生对该社会的“失望”和“认命”情绪。无疑,“读书无用论”是底层社会自我固化的一剂毒药。

为何“读书无用”

“在这个盲目地追求GDP的时代,人类不需要诗歌”。

又是一句不好反驳的话。

房奴、车奴随地都是,贫富差距遥不可及,阶层流通难度大,教育从胎教抓起,多方压力使得8090后处于高度窒息紧张状态中。大家反思现状,寻找原因,大学教育则成为了众矢之的。都是因为教育有问题,社会才成了这个样子。

但读书真的无用?还是人心太过浮躁?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服务于现有浮躁社会?还是说,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走向平静?

我们知道,大学所提供的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全面基础技能教育,贵在塑造人的品性,磨练人的能力。数理化本身没用,但是在逻辑锻炼中所练就的学习能力却至关重要。这些全面的分析能力、整合思维能力,决定了你的视野和后续成长。

道理我们懂,但为什么有人赞成读书无用论?

举个栗子,“985高校博士卖猪肉”和“某学生两年获得博士学位”相比,哪篇新闻更有吸引力?毫无疑问,当然是前者。实际上,这和房价上涨异曲同工。房价的上涨,很多人拍手称赞,因为他们有很多房,只是他们选择了在网络上和生活中沉默不语。只有那些买不起房的人,才会到处抱怨房价的不合理。

其实,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这才是现实。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百无一用是书生?大约100年前,牛津的一名道德哲学教授约翰·亚历山大·史密斯不置可否。

他说,“你们学习的课程中,没什么东西对你们今后的生活有丁点儿可能的用处,只有这一点例外:如果你勤奋而又用脑地学习,你会有能力发现,一个人什么时候是在胡说;在我看来,这一点如果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也是主要目的。”

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人学会独立思考,说读书上大学,只是为了混文凭的人,十有八九都不是读过大学的人。为什么能考上大学?那是对过去十年读书的一种肯定。读书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会明事理有素养,更重要的在现在的社会,学到的知识相当于你的工具、你的技能。

读书不是唯一的路,但肯定是一条比不读书更平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