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如题所述

一、泼水节的节日: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泼水节的风俗习惯:

庆祝活动: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

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歌舞活动: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的盛装,共聚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和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浴佛:

在“麦日”(第一天),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也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

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

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放高升: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放孔明灯:

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边交会:

由泰国那边的小商人过来买卖当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两国的友谊,意义重大。边交会一般持续3天,泼水节的前3天都有,此后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3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4

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所以说不止一个民族过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 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 [4-6]  ,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8]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   。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祥,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1-21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第4个回答  2018-05-25

泼水节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亦称宋干节,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历史。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带着美好的愿望再次出发。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守岁,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更多内容可以看趣历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