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中核雕的真实记载

如题所述

《核舟记》出自《虞初新志》,其作者乃明末清初文学家涨潮。《虞初新志》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有二十卷。像语文课本中的“京中有善嘴技者”的《嘴技》,以及今天要说的《核舟记》,都是出自这部小说集。
现代人都知道,桃核凹凸不平,材质也不是很好,所以要在桃核上雕刻,需要非常高明的雕刻技术。
如今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是冶炼技术提升,也只是让一些雕刻的工具得到了升级,而雕刻这门从古代传承了千年的技艺,却没有如何“突飞猛进”。
现在的核雕,大都是以橄榄核为原材料。橄榄核外表比较平滑,质地坚硬不容易破碎,所以是核雕的好材料。
可是《核舟记》里的核雕却不是什么橄榄核雕,而是桃核雕。
由于现在橄榄核雕在市面上非常多,所以不少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核雕都是橄榄核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开篇就说明了,核舟记的雕刻老师名叫王叔远,是明代人。而宝岛故宫博物馆里的那颗橄榄核舟雕刻,虽然刻的也是苏东坡泛舟的形象,但是却出自清朝陈祖章之手。由此可见,这二者并非同一款作品。
古代民间之所以流行桃核雕刻,是因为桃核雕刻有“避邪”的作用。
可是桃核再大也不过一握,真的能够在其上课下三十四个字,还刻下栩栩如生的器皿和人物吗?
雕刻之道自古有之,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刻上,有很多细小的卦辞,据说小字甚至不足1毫米。可见,精微雕刻在华夏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
除了《核舟记》这部小说之外,古代有很多关于精微雕刻的文献记载。像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关于橄榄核上雕刻十六个娃娃的记载,由此可见,经纬雕刻之事并非《核舟记》的作者凭空臆想出来的事情。
《核舟记》里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华夏老匠人在雕刻艺术中的非凡成就,体现了人们的高超智慧和技艺。
平滑的橄榄核在现代雕刻工具的提升下,比古时候要稍微容易一些,可是桃核的雕刻却非常困难。
众所周知,桃核上有凹凸不平的纹路,这些纹路需要雕刻师自信观察,根据纹路设计雕刻的造型和数量。需要非常高深的经验和技术作为支撑。
桃核雕刻是华夏古老的雕刻技艺,明末清初的桃核核雕《八仙蓝采和》大小只有拇指肚大,但是手艺人却在这凹凸不平的桃核上,将八仙蓝采和破风乘浪的姿态雕刻的惟妙惟肖。实在令人叹服!
无论是哪种核雕,都是从微小里见宏大。这种经纬雕刻的技艺和艺术价值,一直被古今中外所有人所叹服和着迷。
现在随着对手艺人的重视,越是精微的核雕,价值也越高。
小巧精致的精微工艺品,不仅收到很多国内文玩收藏着的喜爱,就连很多国外人也非常中意,愿意收藏。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手工制品价值变高,会激发不少青年人去学习华夏传承手艺,让传统手艺人的技艺不会就此中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