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礼县地区金矿地质地球化学及金矿化与铅锌矿化的关系

如题所述

(一) 中川岩体周边地区金矿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金矿有紧密联系的西成、礼岷、凤太泥盆纪盆地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其中,西成东部与凤太构造背景和成矿组合及变质特点的相似性更明显一些,而礼岷的差异性更大。过去的近20年中,在礼县中川岩体周边的李坝群中发现了大规模的金矿化(图4-32),其中主要金矿有李坝、金山、野吉坪、三人沟、郑沟里、酒店、石洞沟、斜草山、陈家沟、大庄里、马泉、庙山等,它们分布于不同的地层层位中,包括泥盆系李坝群和石炭系下加岭组。这些金矿(化)地质特征非常相似,均以泥质碎屑岩为容矿岩石,矿体展布及形态受韧性剪切带构造控制。矿石矿物简单,发育一套中低温热液蚀变,成矿时代略晚于花岗岩成岩年龄,花岗岩岩体在成矿过程中主要起热源作用,矿床类型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冯建忠等,2003)。前人对李坝金矿开明衡展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成矿年龄为171.6Ma(程彧等,2005,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210.6Ma(冯建忠等,2003,石英Ar-Ar坪年龄),与中川岩体成岩年龄接近。1. 区域地层及中川岩体特征李坝群主要为一套厚层的深海浊积形成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斑点板岩,顶部为厚层泥灰岩,李健中等(1996)将之划分为4个组,其中第二岩性段贺家磨组(D2lb2)是金山、李坝等金矿的赋矿层位。李坝群与西汉水群是同期异相沉积,经历了至少3次变形改造,包括早期以固态塑性流变为特征的纵向构造置换,海西期区域性宽缓开阔褶皱以及印支期逆冲推覆、剪切和造山后伸展作用(程彧等,2001)。区内发育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其中3个主侵入体为印支期的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且3个主侵入体依时间次序由岩体边缘向中心分布。中川复式花岗岩体酸性程度高,SiO2含量一般>70%,A/NCK=1.42~1.47,K2O/(K2O+Na2O)=0.54~0.57,向晚期铝饱和度进一步增高(卢哲等,2003),具有同碰撞环境形成的S型花岗岩特性(陈源,1994)。该岩体由早到晚分3次侵入,分别形成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19Ma)、粗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96Ma)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81.5Ma)(卢纪英等,2001)。岩体与地层发生热力接触变质作用,使沉积建造角岩化、黑云母化及斑点化。自岩体外向内可划分3个变质带(图4-32),即绿泥石绢云母带———以区域变质岩绿泥石绢云母千枚岩为主;黑云母带———由黑云母角岩、接触黑云母千枚岩和片岩组成;红柱石堇青石角岩带———由红柱石角岩、堇青石角岩组成。大多数的金矿床均产于黑云母石英斑点带中。
(二) 西成地区金矿化地质特征
1. 小沟里-三洋坝金矿在西成盆地,金矿化也分布广泛,主要赋存于西汉水组碎屑质千枚岩中,已发现矿床规模不大,其代表是小沟里-三洋坝金矿。矿床位于小沟里倒转向斜的核部,尖崖沟矿床东侧的延长部位(图4-36),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西汉水组上段的第二岩性层(D2x),相当于尖崖沟矿床赋矿上部层位,总体产状SW180°~210°∠45°~55°。下部为石英绢云母千枚岩、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及绿泥石绢云母千枚岩、白云石绢云母千枚岩、少量的白云石石英钠长岩、泥质灰岩等,分布于矿区南部。中部为薄层粉晶灰岩夹少量钙质绢云母千枚岩,分布于矿区中部。上部主要为钙质绢云母千枚岩夹薄层灰岩、砂质千枚岩、变砂岩,分布于矿区的北部。
2. 西成盆地金矿分布与泥盆系变质程度近年来,在西成盆地陆续发现了一批金矿床和矿化点,主要分布于安家岔—花桥子以西、杜家营—大沟里以东地区。在安家岔-尖崖沟-邓家山地区,除小沟里-三洋坝金矿外,还有安家岔、三华嘴等小型金矿,地质特征类似小沟里矿床。这些金矿化分布于铅锌矿上部层位的千枚岩中,容矿围岩不同程度地发育有斑点,斑点成分以绿泥石为特征,矿化以乳白色含金石英脉为主。在更西部地区,如草关-上巷以西地区的西汉水组上部的碎屑岩中,还发育很多金矿化,如大沟里、程家大山、箭杆山等。与小沟里-三洋坝金矿相比,矿化以含金乳白色石英脉为主,石英颗粒细小,有时发育有隐晶质的硅化,千枚岩围岩中斑点少或不发育斑点,显示出热液变质作用程度更低。西成盆地这种不同特点金矿的分布规律与热变质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厂坝—李家沟地区变质程度最高,其次是吴家山隆起的核部地区,西部草关—页水河以西地区变质程度最低。金矿化的分布也与区域热液变质程度密切相关(见图4-5),在变质程度很高的十字石-石榴子石带,几乎不发育独立的金矿化;在黑云母变质带中,金矿化也较少见;主要的金矿化均分布于绿泥石-绢云母带中。
(三) 金矿成矿类型的划分及与不同地区金矿化特点的对比
1. 金矿化的主要类型根据西成地区、礼县地区金矿化发育的特点,初步将金矿床(矿化)分为石英脉型、断裂破碎带型、蚀变岩型、蚀变岩-破碎带型、石英脉-硅化带型等。石英脉型:矿体为含金石英脉,脉体两侧局部有浸染状金矿化。含金石英脉受控于东西向的破碎带,紧邻相关的侵入体,总体顺层产出;围岩为斑点状千枚岩,斑点结构中有绿泥石、碳酸盐、黑云母。代表性金矿是小沟里-三洋坝、三华嘴。断裂破碎带型:矿体为强烈挤压的韧性破碎带,热变质作用强烈,泥质岩围岩中的斑点成分以黑云母、方解石为主,出现红柱石,矿体中有较强烈的硅化。代表性矿床是李坝矿。蚀变岩型:矿化与千枚岩中发育的众多的纵向石英脉及横向石英脉有关,脉体两侧有明显的退色蚀变,千枚岩中斑点主要是绿泥石、方解石,斑点分布范围较大,热变质程度较低。代表性矿床是八卦庙、马泉。蚀变岩-破碎带型:热变质作用更低,围岩为板岩,局部为千枚岩,千枚岩中斑点分布范围小,仅局限于矿体附近,斑点为黑云母、黄铁矿等,少量绿泥石,金矿化与硅化有关,但硅化的范围较小。代表性金矿床为金山金矿。石英脉-硅化带型:热变质程度很低,一般未遭受明显的热变质作用,无斑点或斑点不明显,金矿化与石英细脉及相对低温的硅化有关,目前发现的金矿化主要分布于西成矿田西部的大沟里—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