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群:只有定位准确,才能让企业信息化成熟度与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如题所述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企业如何才能精准定位,实现信息化的稳步提升与管理能力的增强?让我们深入探讨顾群的观点,跟随他的思路,解锁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奥秘。


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是诺兰模型,由诺兰在1973年提出,历经多次迭代,揭示了从萌芽到成熟的系统成长路径。这个模型将信息化划分为六阶段:初始好奇、初步推广、渐进控制、集成优化、智能管理,直至最终的灵活成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挑战。


初始阶段: 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信息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对新技术充满好奇,但并未将其融入工作实际。推广阶段,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缺乏规划,盲目模仿行业领导者,带来系统集成与数据管理的难题。


控制阶段: 系统部署后,业务环节各自为战,数据冗余且难以整合,增加了数据清洗和整合的成本。集成阶段,企业意识到问题,引入专业团队进行系统整合,信息化开始为企业创造价值。


管理阶段: 信息化部门成为核心,构建标准化平台,支撑全业务流程,企业开始寻求信息化驱动的效益提升。在成熟阶段,虽然技术不断进步,但真正的“成熟”意味着持续优化和共享,而非停滞不前。


然而,企业对信息化的定位和需求并非固定不变,它取决于企业规模、业务发展和管理层的认知。诺兰模型之外,我们还能从五个不同的信息化部门定位来理解企业发展阶段:



    传统三件套:基础支持,部门角色偏被动,信息化部门更像是“支持者”。
    多点部署:业务驱动,信息化部门转为“协调者”。
    自可控: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部门成为“专家”并推动流程优化。
    管理变革:信息化深入业务,部门成为“变革推动者”。
    模式创新:IT引领业务创新,信息化部门成为“核心业务伙伴”。

对于刚刚起步或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顾群建议:首先,设立独立的信息化部门,引入专业人才进行整体规划;其次,理性对标,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应用;领导层的支持至关重要,给予资源和授权;及时调整内部架构,拥抱变化;并强调系统的价值,避免线上线下割裂。


信息化的旅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的策略。希望这些洞察能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提供有益的指南。


(本文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