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花釉瓷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1. 窑变花釉瓷的特点之一是窑变花釉,其釉质凝厚,偶尔会有釉汁过足边的现象。出窑后,这种情况通常会被加工磨平。
2. 官窑的窑变花釉瓷在底款上阴刻篆书四字或六字本朝款。相比之下,民窑则以砂底为主,少有酱色釉底,且大多无款识。
3. 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威丰时期,窑变花釉瓷的产量较大。乾隆时期的釉面花纹多呈条纹和块斑,自然变化感不如雍正时期,而晚期则窑变变化减少,成为红色釉中略有窑变的品种。
4. 官窑的瓷器仍刻篆书本朝款,底部涂酱褐色并覆以灰白色的亮青釉。民窑则胎体厚重,釉面拍打不平整,底部涂黄褐釉,足部磨平加工的较多。
5. 除了瓶、樽,窑变花釉瓷的造型还包括炉及小文具等。在鉴定时,应掌握乾嘉、道、咸各期的造型和工艺特征。
6. 同治以后,窑变花釉逐渐演变为黄、黑二色的颜色釉,尤其是大件瓶樽,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7. 民国瓷器的造型特点是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多为生活用品,如盘、碗、把杯、鼻烟壶、帽胆瓶、冬瓜罐等,品种多样,但失去了过去浑厚朴素的风格,显得较为笨拙。
8. 制作工艺也相当粗糙,如笔筒口沿处修胎不圆润,有尖硬感,瓶的美器型线条轮廓不如同治、光绪时期分明,双耳由前朝的双狮耳简化成回形耳、花算,耳的装单性越来越差。
9. 民国时期的瓷器原料特点是一部分采用氧化钻含量较高的洋蓝青花料,料质不精细,发色灰暗,层次单一,立体感差。一般而言,如果发现蓝色花纹面上留有爆釉点,自釉里向外爆破的痕迹,其制作年代在近百年内。
10. 民国时期的五彩瓷色彩艳丽,大红大绿的品种多见,很容易与以前的品种区分。
11. 民国仿古瓷的特点包括仿明弘治的瓷器署“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仿明嘉靖青花瓷底部常有明显的旋纹;仿康熙青花胎体不够坚厚、修胎不够规整,特别是口沿、底足处理草率;仿乾隆青花折枝三果花卉蒜头瓶,器型略显拙劣,胎体加厚,青花色调过于浓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