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呢?

如题所述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标之子,太祖皇帝朱元璋之嫡孙。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外巡回京后患病身亡,经营了二十五年之久的"大明国本"随之破碎,为了确保皇权的和平过渡,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兄终弟及"的方式选拔皇位,而且采用了传统的"宗法制"册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从法理上他给大臣及儿子们一个解释。

自我创天下而以天下传之庶孽,万世而下有庶夺孽抗宗者,我开其乱也。乱传而万世之传,足虑焉!

但同时朱元璋为了考虑自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又重新把历史淘汰已久的分封制拿了出来,分封诸王保卫边疆以拱卫中央皇室。想法虽好,奈何这都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可是这对朱允炆来说是却无疑是一场人生悲剧,左手是朱元璋交给他的江山社稷,右手的兵权将符又被交到各地藩王,朱允炆坐的这个江山,简直是随时爆炸的火药桶。

朱允炆就这样被推上大明权利巅峰之时,面临的也将是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

朱允炆在历史上的评价为"帝生颖好学,性至孝"是少见的"仁柔之君"。洪武二十八年,朱允炆见朱元璋时就提出一个问题:"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沉默半天无语反问朱允炆。朱允炆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如不可,则削其封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举兵伐之。"朱元璋听后,表示同意。从这时起,朱元璋也有了削藩的想法,只不过他死的太快,终究没有大的动作,只是布置了几个文臣给朱允炆使用,这就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这三人在建文帝新朝左右了朱允炆短暂的政治命运,他们迫不及待的裹挟着建文帝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削藩之路。然而事实上证明,一万名空谈的文官也顶不上一个朱棣厉害,不久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举兵八百反抗朝廷,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手握一手天牌的朱允炆竟然将牌局打的稀烂,燕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城。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唯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史学家们用春秋笔法说明了建文帝的结局,就是"阖宫自焚",那是否以为这就是最终建文帝的结局了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建文帝的结局无非就是两种说法,主要是"自焚而死"和"密道逃亡"。

建文帝的结局,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上最大的疑案,在野史、小说中可以看到后人对其结局的无限猜测。

关于建文帝自焚而死。

根据《太宗实录》和《明史稿》所记载,建文帝的确在燕王大军入城后,纵火焚宫,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跳入火中自焚者甚众。朱棣看到宫中火起,遂命人前来抢救,但终究只在残垣断壁中找到朱允炆的尸骨,燕王不胜悲切,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清君侧",并无加害之心。事后,朱棣以帝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以上是永乐年间的正史所记,按道理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但事实上建文帝时期的档案被全部销毁,皇帝起居录被大量修改,就像后人所说的"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实记载已为永乐时毁灭无遗……成祖以为罪则罪之,既篡之后,谁与抗辩?"从这里看,建文帝不一定肯定是"自焚而死",或许是被朱棣谋杀呢?又或者是真的密道逃亡了呢?

另外还有可疑之处就是当时朱棣并没有找到象征帝国权利的玉玺,另外尸骨虽然已经焦黑不堪,但确定与建文帝身高体型不符,还有就是崇祯帝曾想为建文帝拜祭,居然无人知晓其坟冢,恐怕本来就没有这个坟冢吧。那么为了坐实朱棣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就算建文帝不死,也必须要把他"写死",这大概才是正史中的真相。

关于建文帝密道逃亡。

至于这种说法,民间传言有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大明风华》中所演绎到的:朱元璋给他准备好的后手,一把剃刀、一袭僧衣、一封遗书。遗书上面写道:"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于是建文帝按照太祖皇帝指示,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做了云游和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30
这件事在历史中也没有任何的记载,因为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找到他的陵墓,所以他的下落至今都是一个谜团。
第2个回答  2020-12-30
我认为建文帝逃到了一个比较偏远的地区,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朱棣才不能够找到他。
第3个回答  2020-12-30
朱允炆烧死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每个人都愿意活着,自尽何必烧毁宫殿呢?他如果出逃,出海的可能性不大,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偷渡,很可能葬身鱼腹。所以,朱允炆被姚广孝收留的可能最大,也只有这样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保住朱允炆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