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

如题所述

1、首孝悌,首先是入则孝部分,这主要是让我们要在家中孝顺父母。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其次是出则悌部分,这是让我们对待兄弟姐妹要友爱,要礼让,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2、次谨信,谨的部分,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懂规矩,不可以随意放松。信是指言而有信,对自己对生活有信念、有目标,这是我们成功的基础。

3、范爱众,就是让我们要讲平等,要博爱,大家要像朋友一样相处、互相尊重。

4、然后是亲仁,我们要亲近品德好有才能的贤人,不断提高自己。《弟子规》中“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是说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道德品质就会一天天的提高,过错不足就会一天天的减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学会择友,仁者无敌。

5、最后余力学文,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在学完上面的功课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知识。

扩展资料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翻译:弟子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弟子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4
1、《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告诉人们首先要孝敬父母,顺从父母;其次做事父母 ,说话得体,讲究礼貌或诚信。
2、原文中说“做人最要紧的是道德、学问、才干、本领,这些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迎头赶上”的句子是: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3、“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的名字吗?请写出两个:匡衡 李泌 董遇 苏秦 张仪 孔子 顾炎武
4、原文中讲到“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都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5、“列典籍 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这句话告诉我们重要的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便于查寻,书看完后,也应放回原处。
6、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很重要,这可用弟子规中的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概括。
7、 衣服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弄脏或找不到,这用弟子规中的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概括
8、 在路口拐弯的时候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到东西的棱角,这可用弟子规中的 宽转弯 勿触棱两句来概括。
9、事勿忙 忙多错 两句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否则就容易出错。
10、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时拖拖拉拉,那么就中不符合我们弟子规中的:父母呼 应勿缓
11、父母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当恭敬地聆听,这才符合我们弟子规中的:父母教 须敬听
12、父母责备我们大部分都是出自爱心,所以 父母责 须顺承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3、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为了让父母安心,所以他必然 出必告 反必面,长大后,为了让父母放心,他力求做到:居有常 业无变 。
14、父母亲喜好的东西,当子女的应该尽力准备齐全,父母亲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避免,如果这样,你就做到了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
15、孝经云:身体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因:身有伤 贻亲忧 。另外,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俗的事,这是因为:德有伤 贻亲羞。
16、公物虽然很小,但也不可以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句子是:物虽小 勿私藏 敬私藏 亲心伤
17、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句子是: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18、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句子是: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19、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这是因为: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
20、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这是因为: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21、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这是因为:言语忍 忿自泯。
22、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这是因为: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
23、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这是因为:亲爱我 孝何难 。
24、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这是因为: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25、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这是因为: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
26、北京有个10岁的小学生,母亲生病了,他一直照顾着,最麻烦的一些护理,也是他亲自去做。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你能这样?”他回答说:“学校里老师讲《弟子规》时,说‘(昼夜侍 不离床)’,所以母亲生病时,我应尽心尽力地照顾。”
27、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鞠躬行礼。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欣赏了很长时间。子路就一直躬身站着,不敢动,等孔子发现他时,他身体已酸麻得失去知觉了。孔子很高兴,称赞道:“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弟子!”用《弟子规》中的哪一句话可以对照子路的做法?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28、在许多国际高层会议上,或者学术交流场合中,最高领导坐下之后,示意让大家坐,大家才纷纷落座。学校中也是如此,老师一进教室,班长要喊“起立”,等老师站在讲台上后,才喊“坐下”。这是为什么? 长者坐 命乃坐
29、李世民在年轻时,天下很乱,他常陪同父亲李渊一起打仗。一次,李渊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从各方面分析后,认为可能有埋伏,肯定没办法成功,就再三劝阻父亲。父亲不采纳他的建议,眼见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李世民在军帐外面嚎啕大哭。李渊见儿子哭得那么伤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较中肯,于是及时停止了进攻行动。之后李渊与儿子李世民,平定了各地的贼寇,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30、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31、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32、有些同学现在穿衣很讲究品牌,总要让家长给买名牌,对于这样的同学,你要用《弟子规》中哪些话劝导他们?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33、《弟子规》中告诉我们“把握光阴,及时努力,珍惜青春”的句子是: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34、如果你上课回来迟到了,一定要先敲门,声音洪亮的喊“报告”,是因为 将上堂,声必扬
35、《弟子规》中讲到“不要随便答应别人不符合义理的事,否则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的句子是: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36、只要小刚一放学回家,随处都可以见到他的衣服鞋帽,混乱不堪,我们要用“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来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7、我们在外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生病,而且一定不要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因为《弟子规》中说: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38、《论语》有云:“见贤思齐焉”,《弟子规》中也有相类似的语句,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来教导我们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
39、在学校出入班级关门的时候,以及走到楼梯拐角处的时候,应时刻内心谨记《弟子规》中的“_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_”这四句,做到不要打扰他人,或是撞伤自己或他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0
《弟子规》是由儒家《论语》中的一句话展开的,所以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教育理念。
儒家一直坚持以人的道德修养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弟子规》中提倡首先要孝悌仁爱,然后再学习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如果道德修养不好,学到了很高深的知识,那就会做出发明制造“假鸡蛋”等等危害社会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首先要有一颗仁善之心,这样才能够真心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时能够诚实守信,谦虚礼让。以上做到了,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辅佐君王,为百姓国家做贡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26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第4个回答  2012-06-20
做人就是应该像弟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