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在古代干什么的,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如题所述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二 <<宋代的宰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三,历史上著名的宰相

管仲

魏冉

商鞅

吕不韦

萧何

周勃:汉文帝时丞相。

曹操

诸葛亮

陆逊

王猛

王安石

张邦昌

秦桧

陆秀夫:宋时负幼帝跳海的丞相

张居正

刘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657.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1
宰相相当于现在中国的总理,外国的首相。
在中国古代,宰相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的政务官,是位居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官。在商代,辅佐商王的政务官称为尹,秦朝时开始称丞相,隋唐时称为宰相,到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分权六部,实际上是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丞相一职便不存在了。

在中国古代,王权至高无上,而仅位于其下的丞相的地位和权势也是举足轻重的。有许多贤人名相,他们以其才能和谋略上辅佐君王,下治民众,功德名垂青史。他们之中有的人辅佐幼小的皇帝,竭忠尽诚,虽有唾手可得的权力,也不轻易取得,因为在他们的心里,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于一切,忠君为国思想根扎在他们的心里,因此他们的忠肝义胆,可昭天下,他们为世代人民所称道、所景仰、所效法。

历代名相列表

1.先秦
姜尚(姜子牙 姜太公 吕尚 吕望) 管仲 苏秦 张仪 伍子胥
2.秦
吕不韦 李斯

3.汉
萧何 曹参 陈平 周亚夫 丙吉 匡衡 曹操

4.三国
董允 顾雍 陆逊 诸葛亮
5.晋
王导 谢安
6.唐
姚崇 宋璟 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褚遂良 狄仁杰 张柬之 张九龄 郭子仪

7.宋

寇准 晏殊 李纲 吕夷简 范仲淹 王安石 司马光 文天祥
8.元
耶律楚材
9.明
徐达 解缙 徐阶 高拱 李善长 胡惟庸 张居正 徐光启
10.清
刘墉 洪承畴 李光地 张廷玉 曾国藩 李鸿章 翁同龢 张之洞
第2个回答  2007-12-01
总管国家行政大事,下辖十三曹,后来是总管六部,有些类似于现在的总理。
第3个回答  2007-12-03
胡惟庸是中国最后一个宰相,后来的宰相只是内阁大学士的通称不是一个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