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回淡去的年味为题的高中议论文

如题所述

记忆中的过年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是红包满满的喜悦、烟花绚烂、爆竹声声;是父母忙碌筹备年货的身影;是对辞旧迎新的满怀期待……然而,如今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孩童时代的回忆。年夜饭的热闹转移到了酒店,我们普遍感到年味儿淡了,兴趣也减少了。让我们回忆那些被遗忘的时光,重拾那些记忆中的年味儿吧!
【打年糕】
在农历年底,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的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春节走亲戚的传统礼物。"年糕"寓意"年高",象征着来年更高,因此,年糕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记忆中打年糕的是村里力气最大、最壮的男人,而巧手的女人们则在灶头烧火,将磨好的糯米粉蒸熟后放在石臼里,男人们挥动石榔头,一下一下地打下去。经过无数次的击打,散开的糯米粉合成了一团,年糕就打好了。然后,大人们趁热将年糕扑在竹匾里,用手摁扁,直到冷透,切成小块,浸在水里,可以吃到来年三月。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围在旁边看打年糕,叔叔们会掐一小块刚打好的年糕分给我们,并祝福每个孩子:“吃块‘糕头’,明年长得更高!”我们拿着“糕头”边吃边开心地玩耍。
【贴春联】
小时候,每到年三十早上,妈妈已经做好了面糊,然后叫我们起来贴对联和年画。妈妈搬个凳子贴,我们负责检查是否贴直。这时,你会听到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左边一点…不对,再往上移…”,欢快而热闹。哥哥喜欢门神画,一黑脸浓须,一白面虬髯,两个武将守护大门,记得有张飞、关羽,也有马超、赵云……爸爸会从厨房里喊我们:“记得要倒着贴‘福’字啊。”意味着“福到了”。正厅上方是“开门见喜”,灶头旁是“火烛小心”,米仓面缸是“五谷满仓”,猪圈羊圈是“槽头兴旺”。春联贴好了,整个房子都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万象更新的感觉就出来了,年味也更浓了。
【放爆竹】
小时候,最让我们开心的是跟在大人后面放鞭炮。什么麻雷子、闪光雷……我们只敢远观,不敢近玩。我们能过把瘾的就是一大串长长的闪光棒吧!而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家院子玩不够,还要拿出来跟村里的小伙伴们比划。男孩子们把几百响的鞭炮拆散,一个个地放,或者插在沙土里排成圈圈放……全然不顾大人的斥责,一不小心会把小脸炸成麻花脸。更有顽皮的男孩喜欢点燃鞭炮吓唬过路的女孩子,这厢被吓得大哭,那边哄笑着逃之夭夭……
【穿新衣】
对于儿时的我来说,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穿上新衣,我可以尽情地臭美。农村的孩子平时几乎不买新衣,一般都是大的穿不着留给小的,只有过年了才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新衣,那种兴奋和骄傲不言而喻!年三十晚上,我总是在镜子前穿着比划再比划,然后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在床头,等着天一亮,就可以穿着新衣和村子里的伙伴们在稻场上聚集,攀比着,羡慕着。在记忆中,我最得意的那年就是妈妈给我做了件缎子的唐装,红色的,漂亮又喜气,呵呵,羡煞好多小伙伴!
【拜年】
对于大人来说,过年是一年里开销最大的时节,而对于孩子的我,最喜欢走亲戚拜年。因为到一家,就会有红包拿,我们叫“压岁钱”。那个时候大人怕我们花掉,总是告诉我们:“压岁钱拿了要放在枕头底下,那么读书就会读得好了。”所以,纯真的我总会把一个个“压岁钱”叠好压在枕头下,等春节一过,如数交给父母。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过年时节,剩下的是应对一个个“年会”的疲惫与恐惧。静下心来,品一口叫作“苦恋”的咖啡,挥之不去的是对岁月的感叹:还是以前过年有味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