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温州东方集团以前是做什么的?

如题所述

温州本是私营企业发展的渊薮。因为有了浙江东方集团,温州也出了国企的典型。 浙江东方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温州玻璃钢建材厂
1984年,温州玻璃钢建材厂濒临倒闭,滕增寿临危受命,出任该厂党委书记和总经理。滕上任之初的一句话在当地街知巷闻:“搞不好国有企业,我就拿把刀在厂里剖腹自杀。”结果,企业当年扭亏。三年后成为全市税利大户。 1988年,滕准备兼并当时温州最大的亏损户温州造船厂,该厂有2000余职工,3000多万欠债。兼并完成后,船厂当年完成技改,当年投产见效,一跃坐上全省造船业的头把交椅。 之后,滕又兼并了温州当地8家亏损国企,并在1989年组建了温州首家集团公司--温州东方工业企业集团公司。 1993年,东方集团全资兴建的温州东方灯具大市场开业。这个5万平米的灯具市场,开业当年便完成了3亿销售额,1997年更是冲上了30亿,成为全国灯具第一大市场。 1994年,集团又投资19亿元,从国外引进设备生产大口径玻璃钢管道,成为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东方集团公司进入全国512家重点国企行列。 1997年10月,由东方集团作为独家发起人的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600113,SH)在上交所上市。集团将全资下属企业管道公司和东方灯具大市场全部资产和负债投入东日股份�净资产评估后为1119165万元�折股7800万股。另有4000万流通A股,募集资金合计22376万元。 “当年公司上市还是配额制。每个省只有3-5个名额,浙江的一个名额就给了东方集团。”温州证券协会秘书长林奕茂对记者说。 “浙江东日是温州唯一的上市公司,政府希望借此表明,温州不仅可以搞好民营经济,像东方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照样可以发展。”温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马津龙说。 “共生现象” 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东方灯具市场催生了一种奇特的“共生现象”--尽管东方灯具市场是国有的,但其主要收入却是来自租赁其店面的1200多家当地个体、私营灯具企业。 
资料显示,该灯具市场吸纳了温州80%的个体私营灯具厂。2002年,东方集团由此收取的租金为16亿,占东日主营利润的6486%。 “但是,单纯依靠个人能力和政府扶持的企业终究不能维持长久的活力。”马津龙说,随着私营经济的壮大和政策风险的消弭,“共生现象”开始受到冲击。 
东方灯具市场里的一位灯具店老板说,前几年灯具市场生意红火,全国独此一家。但1998年开始,灯具及一些相关产业开始从温州向广东中山古镇转移,古镇实行减免或轻税政策,每户税收额只有1000元左右,而东方灯具市场的税收是古镇的好几倍”。 这位经营者对东方灯具市场的垄断模式颇有微词,“市场的租金是80元/平米/月,广东古镇的租金便宜得多。”当地的另一个灯具老板则透露,温州南白巷曾经有人打算另起炉灶搞一个新的灯具市场,但无疾而终。 记者从东方集团的副总郑念鸿处证实,1997年30亿的销售额是东方灯具市场的顶峰,近几年持续递减,2002年只有20亿不到的销售业绩了。 东方集团的其他业务同样不容乐观。 记者在现场见到,昔日令滕增寿一战成名的东方造船厂,如今已成了一片荒地。柯永波说:“现在浙江的跨江大桥越来越来多,利润高的大船不能制造,而造小船的利润又低,养不起2000多职工。” “东方集团其他下属子公司也面临激烈竞争,比如玻璃钢管道的销售业绩就不是很好。”柯永波认为,相对于一些同类民营企业,“运营方式和制造成本的差异造成了目前东方的状况--改制是唯一的出路。” 大象与狼共舞 东日股份2003年一季度季报显示,公司正开始实施全面的资产置换:从原先的管道、制药等主营业务退出�转而进军科技教育和房地产市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