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把中午饭叫什么

如题所述

  中饭,午餐,中餐,中食,晌午饭。
  唐 权德舆 《田家即事》诗:“山僧相访期中饭,渔父同游或夜归。”
  唐 白居易《夏日闲放》诗:“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宋 范成大《光福塘上》诗:“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臣前奉使,舍于冀野,见一人方秉耒而耨,其妻馈以午餐,双手捧献,夫亦敛容接之。”  
  唐 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
  唐卿云《秋日江居闲咏》:“检方医故疾,挑荠备中餐。”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中食后,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食毕摩腹,能除百病”。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二折:“﹝我﹞留着一只手上油待吃晌午饭,不想我睡着了。”
  《水浒传》第二九回:“﹝ 武松 ﹞吃了晌午饭,起身别了。”

  另外,古代还有工作餐,唐代的工作餐叫“堂馔”,后来又称之为“廊餐”。
  古代百官上“早朝”的时间很早,许多人难免要饿肚子出门。到冬季就更饥寒难当。据陈继儒《辟寒》记载,唐代官至宰相的刘晏,冬天上早朝途中,曾买些小吃,掩于袍袖食之。
  又据《萍州可谈》记载,宋代曾有官员怀揣熟羊肉上朝。由于早朝后要留在朝中继续办公,有些人难以支持,国家便为高级官员实行“工作餐”制度。
  唐代的“工作午餐”规格极高,仅限于供应宰相一级的“高干”。这种午餐甚至丰盛到朝臣们不忍心动筷子的地步。唐代宗时有位“以清俭自贤”的宰相常衮,曾为此上书请求“减膳”。
  据《饮食与中国文化》记载,我国的“工作餐”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代。《国语·楚语下》记载说:“楚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丈。至于今令尹秩之。”“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令尹”子文上早朝时饿肚子,坚持不了一天,楚成王每天都为他准备点熟肉干粮,好让他打起精神办公。后来,这就形成了一项制度。唐代以后,“堂馔”的范围已不限于宰相,又称之为“廊餐”。
  明代也有工作餐制度。据朱国祯的《视朝赐食》记载,“太祖每旦视朝奏事毕,赐百官食”。明代的“工作餐”规模相当可观,但后来由于规模太大及享用的人员过多,朝廷的财力难以支持,又不得不废止了文武百官的“廊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31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

汉代把午饭称为“饷”,《说文》:“饷,昼食也。”
饷的读音同晌,饷食就是晌午饭。
虽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三食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两餐。
陈直《汉书新证》也说:“汉代统治阶级日三食,一般人民日两食。”追问

说详细点

第2个回答  2012-03-31
食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