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防治呢?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众多父母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如今激烈的竞争形势及负责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何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青少年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青少年心理健康易出现哪些问题

  1、陕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7、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据调查,我国被各种精神障碍困扰的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不得不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希望广大家长及学校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及时帮他们排解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保障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体贴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什么是心理健康

  凡是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由于不同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的调查和实践经验,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类事件或活动主要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等。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主要途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提高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来说是基本正常的。但有些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又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陈沛霖、陈立华对武汉市1500多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198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世界与夏威夷大学合作,对上海市4--6.5岁的学龄前儿童和中中学生的心理卫生调查显示,其中27%的人有心理偏差。1997年,杨莲清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测验的849人中,至少有一项不健康的检出率为21.6%。本人对我班43人,就“你有烦恼吗?”这一项调查中,有烦恼的达39人之多。“经常困扰你吗?”居然也有11人之多。他们排除烦恼的方法更成问题,居然是跳床、大喊大叫、摔东西,虽然,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极不成熟。找人倾诉的无1人。这就是说,我国中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能等闲视之了。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外貌、体内激素分泌、身体发育以及生理疾病等,这些生理因素中,有先天遗传的,也有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家庭。例如,父母关系不好、父母期望过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的负榜样作用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中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中学生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中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方针,防患与未然,治未病之病。这就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从积极意义上讲,叫发展性目标,即通过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从消极意义上讲,叫防治性目标,有人也把它分成两极目标,即预防目标与矫治目标,即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为辅。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由于目前我国心理保健网络还很不健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入学不适应的预防

  儿童从一个爱护照顾的家庭或幼儿园来到纪律严明、课多、需要较强独立自觉的学校中,前后环境有了显著变化。通常,大部分儿童在一、二周内就能适应。但有少数儿童却总感到陌生、恐惧、怀疑、拘谨等,从而抑制了其积极参与学校生活。作为教师要避免批评或呵斥,多对其关心、爱护和指导,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

  中学生在入学适应上有下述八个问题需要帮助指导。

  ⑴学校正规课程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

  ⑵学校规章制度的适应。要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⑶学校情绪生活的适应。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小学新生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暖和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⑷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应以身作则,对小学新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

  ⑸学校课外活动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⑹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⑺对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现在不提倡给一、二年级的学生留作业,但课后要养成复习、预习,整理书包、铅笔盒的习惯还是挺必要的。

  ⑻对生活作息的适应。入学了,对原来的生活作息有所改变,但应及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二) 学习疲劳的预防

  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紧张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预防中学生学习疲劳的主要措施有:

  ⑴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上、下午的第一节一般安排中等难度的学科(如常识、思品),上午第二、三节可安排难度较大的学科(如语文、数学)。星期二和星期四可安排较难的课程,星期一和星期五则应安排较容易或轻松的课程。

  ⑵重视课程教学的心理卫生。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讲精练,深浅适度;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形象直观、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科学地组织复习、考试;在教学环境上,声音、室温、光线、空气流通和课桌椅的安排都应注意身心保健的要求。

  ⑶确保儿童的休息、睡眠。教师上课勿拖堂,课间应引导学生到室外适当地活动。课外作业量要严格控制,最好能做到当堂讲授、当堂消化,尽量不留家庭作业,课外文体活动适量。同时还应与家长加强沟通,确保中学生的足够的睡眠时间。

  ⑷注意儿童的营养。学校应指导家长及时矫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挑食、偏食现象以及甜食营养品的做法。

  ⑸开展放松训练。学校应及时试行和推广各种心理保健操,定期开展放松训练。

  (三) 厌学情绪的预防

  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中的厌学情绪普遍滋长。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老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严重者表现为有意的逃课,甚至辍学。就学校教育来说,预防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注意:

  ⑴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娱乐、休息、生活,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⑵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⑷摈弃“师道尊严”传统思想,避免滥用惩罚,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⑸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⑹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形成乐学、好学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⑺注意观察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

  攻击型行为是由愤怒、不满情绪而引起的发泄、对立、对抗、迁怒等攻击性行为。说谎、攻击、偷盗、吸烟、破坏性恶作剧等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主要原因是家庭和不良伙伴的影响。

  预防攻击性行为主要措施有:

  ⑴尽量组织儿童一起参加活动,帮助儿童学会合作。

  ⑵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

  ⑶不忽视任何攻击性的举动。

  ⑷培养儿童说话的技巧。

  ⑸晓之以理,使儿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⑹适当采用惩罚手段,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⑺注意与家长保持联系,编汇一些资料供家长参考。

  本人对心理不健康学生进行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正个案

  案例1: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

  一、引言:

  当今社会,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拥有比较富有的生活条件。在家中都是小黄帝,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做任何事情随心所欲,缺乏生活的磨练,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行为习惯差。对这些行为的矫正,无论对他们的现在,还是他们的将来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学生情况 :

  董某,镇海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男性,十岁,独生子。在这里我们暂时称他为文文。据了解,他母亲是外地人,该生是其与现在的丈夫再婚后,生的孩子,奶奶特别疼爱。但其母亲对其特别严格,可方法却不当。有一次,为了惩罚孩子不做作业,居然把孩子绑在床上。该孩子较好动、较懒,平时作业总不认真完成,还经常惹是生非,是出了名的懒学生。

  本人是去年接手这个班级的,不久便发现他表现在上课坐不住,一会儿趴在桌上,一会儿回头玩同学桌子上的学习用品,一天学习结束,他座位四周像垃圾箱。学习上,书写马马虎虎,字迹潦草,写出来的字大大小小不均匀,笔顺没有规则。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学校完成多少就此止步,回家从来不做作业。如果把他叫到老师身边做作业,只要老师稍不留神,他就又去管闲事了。有一次,野炊的前一天,我说:“谁不完成作业不能去野炊。”这一天,文文做作业特别快,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做完作业还主动问我:“老师,家庭作业是什么?”这一天的作业字迹也比平时端正许多。可见,适当的刺激对文文是有效的,可以激发他自觉完成作业,引起良好行为,最后变成他的一种习惯。因此,我选用了行为改变技术对文文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三、矫正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1.确定终点行为 半学期(18周)内消除不交作业现象。

  2.分析起点行为 该学生第一周内不交作业不超过10次。

  3.设计有利情景

  A选择增强措施,达到某项标准即可得到相应奖励。如第一周内不交作业减少到9次即获一分。超过上述标准,视情况增加奖励。

  B与家长联系,告之辅导方案,争取家长配合。

  4.选择适当策略

  A增强

  与学生约定,每周不交作业的次数逐步减少的最低标准。每周评一次,减少多少次相应给几分。一定的分数可以换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让家长带其参观一个向往已久的公园等。即达到何种分给何种奖励。

  B逐步养成 从第一周至第八周依次定出减少不交作业的目标。在8周内如果达到预定的目标,不定期地给予适当奖励,给予刺激。

  C剥夺 某周没有达到预定的指标,即剥夺其某项喜爱的活动。

  5.分析效果

  每周都要进行分析评价,如不交作业行为达到预定目标,继续按原计划执行;如果达不到预定目标就重新考虑增强物,增强强度是否适当,是否要进行修改。

  四、辅导结果:

  前两星期积极性较高,不但作业认真完成,而且字迹端正。第三星期,情况有反复,根据这一现象,及时联系家长,要他们用适当的刺激来保持他的兴奋性,许愿如果这一周认真完成作业,就吃肯德鸡。第四、五周分别带孩子去了临江公园、宁波动物园,适当的刺激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我还联系课任老师,多给他肯定和鼓励,争取把物质奖励转化为精神奖励,最后内化为自我需要,这是我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果然,半学期后,该生不赖作业,一学期下来,成绩前进5名,这对他来说,可是天大的进步。

  五、体会:

  任何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和转化的,只要有精力和责任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在这个案例中,我敏感地发现了学生的可教之处,即行为改变技术中,通过适当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保持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野炊前,认真完成作业,发现学生的兴奋点,适当加以应用,并及时联系了家长,家校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改变。还注重对学生行为反复时的矫正。做到反复抓,抓反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1、陕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7、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防治方法:

1、适度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2、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人体对各种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度,过量摄入将会适得其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长期过量进食,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过量会导致亚健康状态。因此均衡适量的营养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手段之一。

3、保持心理健康。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以及长期的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也是导致亚健康的一个方面的因素。

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 问:为什么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答: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实验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小学重点可以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职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工作步骤是什么?答: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上有显著提高。

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学校。
第2个回答  2012-03-27
逆反心理是最大的问题,正确疏导是只要的。
第3个回答  2012-03-27
青少年成长问题比较突出的,作为父母和社会应该给与多的关注,尤其是父母亲,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有好处啊,尤其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以及预防更加需要关注啊。想系统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到心优网社区,很多家长都在那里交换育儿经验啊。
第4个回答  2017-06-28
青少年心理健康易出现哪些问题
1、陕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7、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防治方法:
1、适度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2、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人体对各种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度,过量摄入将会适得其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长期过量进食,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过量会导致亚健康状态。因此均衡适量的营养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手段之一。
3、保持心理健康。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以及长期的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也是导致亚健康的一个方面的因素。
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