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始经百年臻荒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于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2011年4月德州二模32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6分)
(2)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答案:(1)内容: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4分)
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分)
(2)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分)
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难度:C考查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奖励耕战的措施。材料二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及汉化政策。根据所学,两次改革分别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根据所学,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可分析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可酌情回答,应坚持的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涉及知识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我想楼主问错了问题 这应该是历史题
如果您执意要翻译 那就太强人所难了追问

我知道是历史题。我刚做了。
就是要翻译。因为(2)问不理解。从文中获取的答案不是一句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就可以的。至少4条。所以求准确翻译。并不是强人所难。
还是谢谢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7
这不是一道常考的历史题么?!貌似是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追问

是历史。不是常考。第一次见。

追答

北魏灭亡的祸端,形成于六镇之乱;对待六镇的管理松懈,实际上从太和年间就开始了。改变夷人的本性而更从汉人的习性,(当初)谁不认为这是一件美事?……(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在大臣中间意见不统一,孝文帝就摆弄各种言行来欺骗他们(那些不同意的大臣),展示皇帝的威严来逼迫他们。不知道满足,几代人安逸享乐之后,才到达百年前就已经荒芜的地方,在这里没有使兴建国家这件事得以实现,反而使鲜卑人原来创下的基业全部弃置,他(孝文帝)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呀?哎!孝文帝实在并非玩弄眼前岁月的人;等到他冒犯冯太后,失掉名节的实际,不安于自己的本分,并且在最后关头感到迷惑时,(以这种情况)那么好心的统治与一心作乱是同等的,这难道不可悲吗?

这个是翻译。。。你看你还有哪儿不太明白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