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图题目

如题要求:不同类型,难度适中,(主要以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溶质质量的变化为主,或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为主,)附有答案,如果还有详细的过程就更好啦。大概要5—7道题就好了。如果你的题目真的很好,我会考虑把悬赏提高到100!截止到 6月12日

给你看看各地中考题:

1.40℃时,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同质量的水,将温度降到30℃,固体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仔细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②烧杯甲里是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物质的溶液,③40℃时,烧杯_______里溶液中水量最少。

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1)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当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溶液的温度是       ;

(3)要使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4)把100g质量分数为10%的乙溶液从40℃降温到20℃,此时乙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3.请回答下列有关溶液的问题。

  (1)把面粉与酒精分别加入蒸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2)右图4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当温度高于20℃,溶解度:a          b。(填“>”“<”或“=”)

②20℃,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是a   b。(填“>”“<”或“=”)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5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B. 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 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其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D. t2℃时, 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5.3.如图6是X、Y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30℃时,60gX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B.20℃时,X的溶解度等于Y的溶解度

C.X、Y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从30℃降至20℃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D.20℃时,Y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1.  20--30                   b.c                丙

2.(1)50(2)20℃(3)加水(或升温)(4)10%

3.(1)酒精(2)① >   ② <

4.  D

5.  C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6
1、如图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 D )。[注: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含结晶水]
A、从N→M:先将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解析: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数,用S表示,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如图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点在曲线上表示在该温度下M溶液达到饱和,N点在曲线下方表示在该温度下N溶液未达到饱和(可过M点或N点向温度这条轴作垂线或者说溶解度轴的平行线 ,这样很容易理解溶液是否饱和的问题)
所给选项的分析:
从所给曲线知,在M点到N点的温度范围内,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且N点的温度高于M点的温度
A、先将N中加入适量固体A,可使N溶液在N点温度达到饱和,再降温,会有部分A物质析出,降到M点温度时N溶液呈饱和状态,即从N→M可以实现
B、先将N降温,从N点温度降到M点温度,N溶液将趋于饱和,再加入适量固体A可使N溶液在M点温度达到饱和,即从N→M可以实现
C、先将M降温,M溶液为饱和溶液,会有部分A物质析出,过滤,再升温,M溶液将趋于不饱和,升到N点温度时M溶液呈不饱和状态,即从M→N可以实现
D、先将M升温,M溶液将趋于不饱和,可溶解更多的A物质(溶解度增大的缘故),其蒸发掉部分水将使M溶液重新趋于饱和,而N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从M→N不可实现
2、下图为某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该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M、N两点分别表示该固体形成的两份溶液在不同温度时的浓度。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其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B )
A.都升温10℃后,M、N点均向右平移
B.加水稀释(假设温度都不变)时,M、N点均不动
C.都降温10℃后,M点沿曲线向左下移,N点向左平移
D.蒸发溶剂(假设温度都不变)时,先是M点不动,N点上移至曲线;继续蒸发溶剂,M、N点都不动

解析:注意图中那条曲线其实是溶解度(即浓度极限),而y轴是浓度
A 升温,温度变高,故右移,但溶质质量不变,故上下不动
B 加水稀释,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度肯定降低,故下移
C 降温后M饱和,析出部分溶质,于是沿着曲线变化,N未饱和,故左平移
D 温度不变溶解度(最高浓度)也不变.蒸发溶剂减少,M本就饱和溶剂减少,溶质析出,故保持不变。而N本未饱和,溶剂减少则变饱和, N点上移至曲线;后与M同
3、下图为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向20℃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CaO)粉末,充分反应。下列对反应后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溶液温度未恢复到20℃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未恢复到20℃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的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质质量比甲溶液的质量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质质量分数与甲溶液的相等

解析:向20℃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热,由于原来溶液就已经饱和,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所以不可能再溶解,不管是未恢复20℃还是到了20℃仍然饱和。但在这个过程中,水由于参与反应减少了,即溶剂减少了,溶质肯定相应减少。但20℃时,则由于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应该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