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如题所述

关于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解答如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年,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并将学科心理学纳入到自己的内容中。

20世纪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也相应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20世纪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派别,这些理论与派别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之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路线相分离,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庞杂,但核心基本显现。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到50年代,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开始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做了一些有关教学改革和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这些都对我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作社会情境。

20世纪70年代,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而加涅则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内容和体系出现了一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行为、认知和人本主义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学科研究越来越注重对学校教育实践的指导。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各个理论派别相互吸收,体系愈加完善。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

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