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人物介绍

如题所述


张卫华
张卫华,男,1961年4月生,江苏宜兴人,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个铁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获得者,第五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中文名:张卫华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宜兴
出生日期:1961年4月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2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代表作品: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
学习经历
198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年毕业于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机车车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5年到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卫华教授是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并于6月6日顺利进入第二轮评选
张卫华教授是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并于6月2日顺利进入第二轮评选
学术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科技部、铁道部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总体组专家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牵引动力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铁道学会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
《铁道科学与工程技术学报》、《电力机车与城市轻轨》和《失效分析与预防》、《铁道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ofModernTransportation》编委
《InternationalJournalofDynamicsandControl》副主编
国际轮轨接触力学委员和第9届轮轨接触力学及磨耗国际会议大会主席
第22届车辆系统动力学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23届车辆系统动力学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大会主席
同济大学兼职特聘教授
所获荣誉
(1)1991年获四川省“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2)1993年获国家计委、科委、教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金牛奖”
(3)1996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4)1999年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
(5)1999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
(6)1999年获"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7)2000年获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8)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9)2001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10)2001年获得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和铁道部"第五届詹天佑铁道科技奖--成就奖"
(11)2003年获四川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
(12)2003年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授予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
(13)2004年获铁道部“中国铁道学会学科带头人”
(14)2004年获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金牛奖”
(15)2004年获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6)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17)2005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8)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2005年专著《机车车辆动态模拟》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20)2006年《机车车辆运行动态模拟研究》获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特别奖
(21)2006年论文“基于混合模拟方法的受电弓动态特性研究”,被评为(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2005年最佳原创论文,获得ThomasHawksley金奖,同时获得铁道分学会JFAlcockRIA纪念奖。
(22)2007年当选首个铁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高速列车安全服役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
(23)2007年论文“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弓网系统研究”评为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
(24)2008年担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重点实验室再次获科技部授予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连续两次获得优秀)
(25)2011年担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26)2012年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27)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所获奖励
1999年,“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6年,“铁道机车车辆走行部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9年,“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6年,“基于耦合动力学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另外获铁道部、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所著专著
(1)著作《机车车辆运行动态模拟研究》,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2)铁道部标准“铁道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台架试验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005年
(3)英文版《铁道车辆动力学手册》第十四章--滚动试验台(“Handbookofrailwayvehicledynamics--14.Rollerrig”(TaylorandFrancisGroup,LLCpublication,2006年)
(4)《中国铁路百科全书——机车车辆与电气化》,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006年,编委委员
(5)《机车车辆理论—机车车辆试验分册》副主编
(6)《动车组总体与转向架》,张卫华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北京
(7)《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张卫华著,,科学出版社,2013,北京
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主要发明专利:
(1)一种轨道车辆线性电机主动悬挂装置
(2)轨道车辆转向架参数测定
(3)独立轮对两轴转向架铰接车迫导向机构
(4)一种能同时测量铁路车辆转向架三向刚度的测定试验台
(5)双向机电作动式减振器试验台
(6)一种流线型高速受电弓弓头
(7)一种列车动模实验系统
(8)基于差速传动机构的铁路机车车辆运行仿真试验台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长大列车动力学仿真软件
(2)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开发平台软件
(3)机车车辆转向架疲劳强度分析系统
科研经历
张卫华教授1999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第二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项,主持四川省基金项目2项、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3项。另外还主持和参加大型机车车辆整车试验研究项目多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速及超高速弓网振动特性研究
(2)国家973计划课题:时速500公里条件下高速列车基础力学问题研究
(3)国家973计划课题:轮轨系统的动态行为与性能演变规律
(4)国家973计划课题:高速弓网载流磨损滑动失效机制与材料设计
(5)国家863计划课题:高速检测列车车内噪声研究
(6)国家863计划课题:350km/h动车组综合试验研究
(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受电弓、接触网设计分析平台建立
(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共性基础及系统集成技术项目
(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速受电弓技术
(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速受流评估技术研究
(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速弓网动态行为研究
(12)铁道部科技研发计划课题:转向架技术重点项目
(13)铁道部科技研发计划课题:高速铁路走形部运行可靠性试验
(14)铁道部科技研发计划课题:武广高铁试验
(15)铁道部科技研发计划课题:CRH5动车组滚振动试验
(16)铁道部科技研发计划课题:大功率机车、动车组轮轨关系及可靠性研究
(17)铁道部科技研发计划课题:380km/h高速弓网关系深化研究
(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速列车轮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19)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高速轮轨粘着和脱轨机理的研究"
(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轮轨接触表面波浪形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的研究"
(21)国家计委"十五"攻关项目:"空心轴传动高速动力车转向架的技术设计及动力车客车台架试验"
(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铁路机车车辆动态模拟试验研究"
(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混合仿真及非线性控制研究"
(24)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铁路机车车辆设计和试验研究"
(25)国家优秀博士论文专项资金"提速和高速列车动态曲线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
(26)博士点基金项目"高速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力学性能的研究"
(27)铁道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六轴滚动振动试验台试验方法的研究"
(28)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机车车辆综合性能设计--虚拟样机"等
科研教学
张卫华教授长期从事机车车辆设计理论、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机车车辆试验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自1989年,参加筹建铁道部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主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车车辆整车动态模拟大型试验台—滚动振动试验台.在研制过程中,首先科学论证了滚动和振动相结合是机车车辆性能预测的最佳途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试验台的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并负责试验台主要部分机械系统的设计、试验台系统调试工作,以及标定性研究和运用方法研究,使试验台完全满足机车车辆性能测试和性能优化试验要求,使我国成为继德国后,第二个可进行机车车辆全环境动态模拟试验的国家。试验台在我国高速、重载机车车辆的研制和铁路提速发挥了重要作用。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1998年通过铁道部组织的成果鉴定。其成果同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教委“1998年高等学校十大技创新”称号,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卫华教授为该项成果的第二完成人。
张卫华教授还率先在我国系统开展电力机车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力学研究,提出高速机车受流弓网系统的理论计算模型,早在1991年就提出我国高速弓网系统的参数匹配,为我国提速列车受电弓的研制成功起到促进作用。张卫华教授积极倡导并实施开发代表机车车辆先进水平的机电式摆式列车,负责主持倾摆系统的研制。这一项目的研制成功,可实现在既有铁路线,特别是山区小半径曲线上的提速,将为我国既有线的全面提速发挥重要作用。张卫华教授又在我国率先提出机车车辆主动、半主动悬挂控制新技术的研究,主持该铁道部项目的研究。
发表论文
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200余篇。
发表在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F专业期刊《RailandRapidTransit》上的论文“Astudyondynamicbehaviourofpantographbysuinghybridsimulationmethod”(“基于混合模拟方法的受电弓动态特性研究”),是应用他所提出的弓网系统混合模拟创新方法,进行了国内外4种受电弓的运行性能和动态参数测定与分析。2006年6月28日,张卫华接到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帝国勋章获得者、皇家工程师AlecOsborn先生的信函,被告知他的这篇论文被评为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2005年最佳原创论文,获得ThomasHawksley金奖,其合作者梅桂明、吴学杰和陈良麒获得铜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