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带袖套的孙梨先生》的有关答案

如题所述

不知道你要哪个,看看这些里面有没有吧。
希望能帮到你哦!
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6分)
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分)
3.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分)
4.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4分)
5.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6.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案:
1.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2.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3.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
4.“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5.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6.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1.在“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中,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同答。
2.“我”为什么要把《灶火的故事》寄给孙犁先生?请分点概述。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同答问题。
⑴下面句中的“终于”,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⑵下面句中的“深恐”,表现出孙犁先生什么样的心理?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4.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答案
1.第一次示例: 孙犁戴着袖套在捡黄豆,见了我,与我交谈孙犁在捡豆,看见我,与我握手,并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给我一种亲切感 第二次:示例:准备糊窗缝,向我证实自己的衰老孙犁在糊窗缝,他说他老了,我承认了 第三次写作和与众人聊天。孙犁坐在桌台前写作,见到“我们”后立刻热情招呼客人。
2.答案示例:例一:①“我” 知道孙犁先生是当时中国作家的代表之一,我信任他(1分);②孙犁先生亲切、友好(1分);③“我”不服省内几位老师对《灶火的故事》的评价(2分)。例二:因为看过的长者都劝我不要这样写,我心里不服(2分),孙犁先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人,我认为他会给我正确的指示,赞同我的写法,才斗胆寄给他(2分)。例三: ①省里老师不让发(1分);②自己很看重(1分),想找孙犁老师,认为他值得信任 (1分);③想得到孙犁老师的认可(1分)。
3.(1)满分答案示例:例1 写出我激动、期待已久的心情。例2 写出我渴望见到孙犁先生的兴奋紧张的心情。例3 写出我急迫以及兴奋的心情。
(2)满分答案示例:例1:表现孙犁先生爱惜纸张、害怕造成浪费。例2:表现孙犁先生珍惜纸张、担心糟蹋了纸张。
4.满分6分答案示例:例1: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突出孙犁先生的性格特点,(2分)写孙犁先生这样的品质:亲切和蔼、活力十足、不停工作、朴素、自谦、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4分)例2:它的好处:以戴着套袖贯穿了全文,点明了主题,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2分)它表现了孙犁先生的质朴、勤劳、珍惜东西,易于人和谐相处,且珍重劳动尊严与德行的品质。(4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