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晚年生活怎么样????

如题所述

  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晚年生活非常的凄凉,逃难蜀中、被迫禅位、返回长安,直到78岁高龄落寞的死去。
  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占领长安,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年(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他居住在兴庆宫,偶尔也去大明宫。侍卫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6
真心不好,他后来禅位给他的儿子,他儿子害怕他复辟,时时都限制他,他晚年过得很悲凉,儿子不理,名声很臭。
第2个回答  2012-04-06
不好吧 女人没了 皇位没了 还得被儿子防着 他能抢自己儿媳当老婆就知道他对自己儿子不好 他儿子能对他多好? 在说他又不是自愿让位的 他儿子还得防着他
第3个回答  2012-04-06
晚景凄凉,只有高力士一直还跟着他。
第4个回答  2012-04-06
  玄宗自失去贵妃后,陷入绵绵无尽的怀念和伤感中。西行路上(安史之乱,避蜀路上),阴雨连绵,雨打铃声,隔山相应。玄示悼念贵妃,于马上作《雨霖铃》曲。
  长安收复,玄宗从成都还宫,皇帝已是肃宗。玄宗退居太上皇,密令宦官将贵妃迁葬他所。贵妃的坟被打开,时过一年余,肌肤已消入土中,胸前仅有一个锦香囊。宦官把香囊献给玄宗,玄宗睹物伤情,把香囊置之怀中。香未消,玉已殒,玄宗心上的伤口永远无法弥合。
  《雨霖铃》曲,玄宗在西行的马上授给梨园弟子中善吹慗觱篥的张野狐。
  回长安后,玄宗再次来到华清宫,物还在,人非旧。在望京楼,玄宗命野狐奏《雨霖铃》,曲未半,玄宗回顾凄凉,不觉流涕。
  画工绘制的贵妃像挂在墙上,玄宗朝夕视之而欷歔.有道士名杨通幽从四川来到长安,自称有李少君之术,玄宗求之不得,命他召致贵妃的神灵。
  杨通幽竭尽全力,在皇宫内外求索,不见;又游神驭气,出天界、入地府求索,也不见贵妃的神灵;再旁求四虚上下,东极横越大海、跨蓬壶。忽然出现一座神山,上有许多楼阁。杨通幽至此,发现西厢下有门洞,朝东,门开着,门额上写着“玉妃太真院”。方士叩门,童女开门,方士未及言又见童女走了回去。这时出来一位碧衣侍女,问他从何处来,杨通幽称奉天子之命到此。碧衣侍女说:“玉妃方寝,请少待之。”过了一会儿,侍女引出一人,说:“玉妃出。”玉妃头戴金冠,身披紫绡,佩红玉,脚穿凤鞋,左右侍女七、八人。玉妃向方士行礼,问皇帝安否及天宝十四年以后事,言罢神情悲切,命侍女取出金钗钿合,折其半授给杨通幽说:“为我谢太上皇,仅献是物,寻旧好也。”方士准备返回复命,但觉得仅此未必足以使玄宗相信,于是回身跪下请示玉妃:“请当时一事,不闻于他人者,验于太上皇,不然,恐金钗钿合,负新垣平之诈也。”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然后徐徐说道:“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上凭肩而望,因仰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方士向玄宗具奉此情,玄宗内心受到了极大震动,对贵妃的怀念更加深切。一直到死,玄宗的贵妃的思念无日无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退位作太上皇后,陪着玄宗的就是忠诚的高力士了:
  高力士与玄宗共患难是从安禄山叛乱开始的。高力士随侍玄宗逃往蜀地。在逃亡中闻知郭子仪等将军收复两京,玄宗与高力士以手加额、庆幸之至。回到京师后,玄宗的地位有了改变,高力士继续在兴庆宫侍奉太上皇玄宗,其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了。
  肃宗(玄宗之子)宠信的宦官李辅国正在走运,李辅国原是高力士手下的低级宦官,心胸狭窄,一旦小人得志,便要恣意猖狂。他见太上皇和高力士仪容高傲,对他蔑视,貌丑心黑的李辅国耿耿于怀。他向肃宗建议,要玄宗搬出装修华贵的兴庆宫,移住西内。在移仗前一日,派人将兴庆宫原有的厩马三百匹牵走,只留下十匹,玄宗与高力士忍气而故作从容。
  次日玄宗去见肃宗,肃宗自称有病,令他人代为起拜,留玄宗吃饭,饭后温语劝玄宗继续住在兴庆宫。玄宗和高力士骑马走至夹城,忽闻后面传来急促而噪耳的马蹄声,玄宗一阵心悸,回望知是李辅国率铁骑百余人奔来,直逼玄宗的面前,高力士气愤,斥责李辅国:“纵有他变,也须遵守礼仪,岂能如此惊动皇帝!”李辅国回骂道:“老翁不大解事,走开!”斩了高力士从者一人。年老的高力士忍辱负重,牵着皇帝的御马,缓缓走向西内。到西内,惊魂甫定,主仆相顾凄然,玄宗忽然老泪纵横,对高力士说:“如果不是将军护佑,阿瞒(玄宗在高力士面前的自称)已是乱兵前的死鬼了。”
  高力士与玄宗继续过共患难的生活,然而为时已经不长了。玄宗的膳食中不再出现肉,但他坦然接受了这种待遇。每天,玄宗和高力士看人扫除庭院,也过来动手修剪花枝,有时他们坐在一起,讲经论义,或者说些有趣的话,高力士文义并不很通,但这对年老的主仆相伴着打发时光,彼此也很开心。然而十几天后,高力士患上了虐疾,怕传染给玄宗,就移住到功臣阁下。
  力士盼望病好了能再随侍玄宗。一天晚上,有人敲门进来,告他:“圣人唤阿翁。”高力士问他:“见到太上皇了?”对方说见到了。高力士欣喜又有些疑惑,他随着走出阁外,一个宦官交给他一卷文状,上面全是对他的指责,高力士要求到肃宗面前辞罪,以申明自己的冤枉,但未被允许。第二天,上面宣布高力士潜通逆党,曲附凶徒,既怀枭獍之心,合就鲸鲵之戮。
  以其久侍帷幄,颇效勤劳,且舍殊死,可除名,长流巫州。这完全是李辅国的陷害。
  高力士未能与玄宗再见一面,就怆然上路了。带着数月的衣粮和八、九名随从,一路凄风苦雨,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活。第二年走到夷州,遇见大臣第五国珍也被贬至此,他们相见悲欣交加,饮酒赋诗,高力士对第五国珍说:“宰相都遭此噩运,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对国事充满忧心。一路跋涉,在停宿的日子里,高力士发现地里野生的荠菜,是京师常见的蔬菜,而这里人却不知道它能吃,不禁感慨南北遥远、风俗不同,赋诗道:“两京秤斤买,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于是拾菜做羹,觉得美味无比。
  肃宗临终前几个月,诏命一切流放的人回京。几个月后,玄宗、肃宗先后离世。高力士在巫州,听到玄宗的死讯,号天叩地,悲不自胜,哀祭、服丧的程度超过了礼仪规定。高力士起程回京,要将自己的风烛残年服务于玄宗的陵寝,一路上号哭不止,每次号恸都几乎回不过气来。由于哀毁过甚,哽咽成疾,从巫山走到郎州一个多月时间,就痛得不行了。临终时泣下沾襟,眼里流出的不是泪而是血。高力士在宝应元年八月十八日死于郎州开元寺西院。高力士去世的消息传播于远近,没有人不为之伤叹。他的灵榇被送往京师,陪葬在玄宗陵。

参考资料:部分内容引自《中国深宫实录》1999年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