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快乐了?

如题所述

根据人类的经验和研究,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快乐了可能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1. 社交孤立:许多现代青少年面对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质量好的人际关系。社交媒体可能扩大了和连接了一个人的社交网络,但并不代表交际状况变得更好。反而,部分青少年心理更加内向,不愿意积极寻找机会去与别人交流。

2. 学业压力: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要在学校得到好成绩,还要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和考试。加之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评价,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到自己很难达到理想的标准,令他们感到沮丧。

3. 情感困惑:青春期是一个情感起伏较大的时期,面临性别认同、性取向、爱情等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困扰。

4. 缺乏运动和户外时间:一个缺少锻炼和户外时间的青少年可能更容易患病,沮丧和缺少动力。尤其是当一个年轻人缺乏运动机会时,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滞留在家中,不愿意参与学校或社交活动,这可能导致孤立和更多的沮丧情绪。

5. 媒体暴露:花屏时间过长和过去沉迷游戏、社交媒体和其他娱乐活动,可能会令一些年轻人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加重人际交往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出现成瘾行为后,更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焦虑和沮丧情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03
现在的青少年渴望独立,渴望被理解,但是家长往往更关注学习成绩,名牌学校,对孩子的心理想什么,最想做什么不太清楚也不是很关心,亲子冲突频发。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开始变得疏远或产生冲突。不想回家,觉得被束缚,压力山大。

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学业压力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不佳也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信,陷入焦虑、抑郁之中。校内校外外课程满满,没有足够的时间睡觉,不仅会降低学业效率、阻碍生长发育,而且可能促发抑郁症。

大家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过多地跟世俗的成功绑定。能不能出去玩,有没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前提条件都是成绩。成绩不好就是不够努力,咎由自取,不能任何想法。成绩好的人丧失了同理心和共情力,觉得一切就应该这样,从而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以免失去,而失败者也认同是自己无能、不够努力,继而陷入自我否定和沮丧中,越来越消沉。
第2个回答  2023-03-23
近日,话题#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女儿小升初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杭州学霸妈妈竟擅自给她停掉抗抑郁药物,换成维生素。
一个初中女生,竟然出现了自杀倾向,需要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尽管如此,孩子的情绪变化依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甚至被看作是“作”“不想上学”。据报道,女孩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为人父母,常犯的一种错误是,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甚至训斥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需求。从学霸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小题大做”,但从心理老师的角度看,“这无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孩子也有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他们也需要倾听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以“少年不知愁滋味”嗤之以鼻,甚至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名横加指责、无情打压?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同时也是一种痛心疾首的现实: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
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压力难免会导致抑郁,而长期的压力很容易使无处释放的情绪累积成病症。在此过程中,如果个人的心声得不到倾听,抑郁症患者的心结就很难被打开,随着他们与世界的隔阂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过度自卑自责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因此走上极端。
近日,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遇大规模网暴,最终导致情绪抑郁而去世。在痛心花季少年陨落的同时,不少网友都在问:为什么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我们更应该追问一句:家庭和社会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现实语境下,公共意见对个体的影响日益加深,出于被孤立的恐惧,很多人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声音,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盲目站队、喊打喊杀。借助网络扩音器的加持,网络暴力的杀伤力往往会被瞬间放大,无差别攻击随时可能对准任何一个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很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击网络暴力,守护指尖上的文明,才能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现实生活中,群体或情境会对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是情绪的“接收器”,同时又是情绪的“放大器”。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化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孩子则有可能“输在当下”——漫漫人生路上,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从这种角度来看,与其追问“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快乐”,不如躬身自省:当青少年感到不快乐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敏锐地观察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为此采取相应的行动?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显然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心理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