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泄(袁宏道)

谁有无邪翻译,就是 五泄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
问点别的问题吧,这个问题不要了,问下天龙八部里面明教是全力好还是全身法好,或者是全体好呢

译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振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或坐或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唤老虎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树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4
五泄水石具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1],描写其高古濆薄之势[2],为缺典耳。

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3],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颠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4],宇宙间一大奇观也。因忆《会稽歌》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者[5],果尔,枞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暮归,各得一诗,余诗先成,石篑次之[6],静虚、公望、子公又次之[7]。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8],不知是何等语。时夜巳午,魈呼虎号之声[9],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2005-4-26 1:25:00 塌鼻子先生

--------------------------------------------------------------------------------
注释:

[1]青莲:李白,号青莲居士。子瞻:苏轼,字子瞻。
[2]濆(pēn)薄:冲激的样子。
[3]浣:洗。
[4]围:计量圆周的单位。一说五寸为围,一抱也叫围,说法不一。
[5]《会稽歌》:宋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雁荡:雁荡山。分南、北雁荡。南雁荡在浙江平阳县西南。北雁荡在乐清县东。
[6]石篑:即陶望岭。
[7]静虚:王赞化,字静虚,山阴人。公望:陶奭龄,字公望。陶望龄之弟。子公:方文僎,字子公。
[8]牛鬼蛇神:形容虚幻怪诞。
[9]魈(xiāo):也叫山魈。一种形似猴的动物。虎号:据作者《五泄》(一)记载:山中有虎。2005-4-26 1:25:00 塌鼻子先生

--------------------------------------------------------------------------------
本文选自《袁宏道集笺校》卷十。这是作者万历二十五年(1597)在诸暨所作的三则五泄游记中的第二篇。五泄是由五条瀑布汇注而成的,在浙江省诸暨县西五泄山上。本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五泄水石俱奇绝”的壮观景色;还以别后“梦中犹作飞涛声”、归来作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等语,渲染五泄的奇景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刻画传神,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第2个回答  2008-02-24
扩展资料:

一、作者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拜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李贽为师,深受其影响。万历二十年中进士,此后,反复地做官又弃官,多方游历,著书立说。万历三十七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明人张岱说: “古人记山水乎,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琅环文集·跋寓山注其二》)袁宏道文集最早刊本:明朝万历刊本。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二、写作背景

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与朱司理》)“一入吴县,如鸟之在笼,羽翼皆胶,动转不得”(同上)备尝“人间恶趣”(《与丘长孺》),因此又羡慕陶潜“归去来兮”,决心“掷却乌纱,作世间大自在人”(《与李本建》)。于是自万历二十四年起连上《去吴七续》,终于在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而作为“才情超忽,如千里神骏”的贺怡孙(诗筏)的才子,袁氏不能不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西湖一》又名《初至西湖记》,是其西湖游记的第一篇。它为西湖媚人的风光写照传神,宛若一首优美动人的散文诗。

三、《西湖一》文末删节部分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四、课文参考译文

《西湖一》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淑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人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放眼,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天之内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晨雾,是晚岚。今年的春天下雪较多,梅花为春寒抑制,与杏花、桃花一个接一一个地开放,蔚为奇观。

陶石篑屡次跟我说:“作金吾官的傅某家花园中的梅,是张功甫家的旧物,赶紧去看看吧。”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终究不舍得离开西湖。由断桥到苏堤一带地方,柳绿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余里,唱歌奏乐的声音好像拂面的春风,年轻妇女们的汗水好像纷纷的春雨,满眼的罗绫绸缎,遮没了堤畔的青草,实在是美丽妖艳极了。

可是杭州人游西湖,只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成翠绿,山色描摹变化,都是在朝阳初升、落日未落之时,才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下的景色尤其难以用言语来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别有一种趣味。这等乐趣只可留给山间的和尚、闲游的客人来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五、杭州西湖简介

美丽的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在落霞、烟雾下都 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苏堤和白堤横贯于西湖,把西湖分隔为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外湖和里湖五部分。白堤原名白沙堤,由孤山至段桥衔接成区。苏堤为苏冬坡所建,横贯西湖南北。

堤上有石拱桥六座。每当晨光初启,宿雾如烟,湖面腾起薄雾时,便出现"六桥烟柳"的优美风景,是钱塘十景之一。杭州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5.6公里,湖周约15公里。景区由一山(孤山)、两堤(苏堤、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构成。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 灵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

六、三袁与“公安派”

明代文学家中对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批评较为深刻的,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由于其代表人物袁氏三兄弟系湖北公安人,故得此名。

公安派的主将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著有《袁中郎全集》;其兄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著有《白苏斋集》;其弟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著有《珂雪斋集》。《明史》皆有传。

公安派对七子复古有较深刻的批判。袁宏道指出:“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也”。(《雪涛阁集序》)在批判拟古的同时,三袁还曾提出诗文应以表现“性灵”为主的主张。

公安派的代表作品是袁中郎的尺牍、游记等杂文小品。这类作品最能表现他们的闲情逸致。作者有些山水游记如《雨后游六桥记》、《满井游记》等,都是追求闲适的作品。

但袁氏兄弟的文章也不尽如此,例如中郎有《监司周公实政录序》、《送江陵薛侄入觐序》诸作,便是关心天下治乱、而且反对宦官专政的。

七、拓展阅读:满井游记(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八、对比阅读: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亻奚〕,声光相乱,明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杉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口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净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卉页〕,“十”换“水”)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第3个回答  2008-03-13
全身法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