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 年龄段,但老年人多于青年人,要预防这种疾病,请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2、吸烟因素
有人总结,65%~95%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妊娠和服用避孕药因素
产后期血栓形成较产前期高出6倍,建议多采用输卵管结扎术或用避孕工具避孕为妥,这对中年以上育龄妇女尤为重要。
4、肥胖因素
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粘度,对预防血栓病具有重要意义。
5、体位和活动因素
长久处于某一体位少活动的人,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例如,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等以及整天长时间站着工作的警察、机床工人、教师和久病卧床病人等,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主张做些工 (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6、创伤和手术因素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易发血栓或血栓栓塞症.因此,手
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
7、疾病因素
常见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防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第2个回答  2020-09-10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
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
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

另外,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脱水的患者血流比正常人缓慢,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形成静脉血栓。

大面积烧伤或感染、手术后、免疫疾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均黏稠,也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第3个回答  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