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成蟹生态养殖该做些什么?

如题所述

清塘消毒:首先检查池塘底泥是否是15厘米左右,底泥过厚要清除,只保留15厘米底泥,然后进行一定时间的曝晒,在放苗前7-10天每亩用100-150公斤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7-10天后放入50-70厘米新水。如果是带水清塘,每亩生石灰用量为150-300公斤。

2、防逃设施建设:在清塘消毒的同时要做好防逃设施的建设。防逃设施可用80厘米的石棉瓦向内倾斜15度角埋入土中围在池塘四周,各石棉瓦之间不可留有缝隙防止逃蟹。另外也可用密网布、竹杆和硬塑料布建设防逃设施。方法是先在池塘四周挖15厘米深的小沟,埋入密网布,然后沿密网布每隔5-10米埋一根竹杆,并把网布绑在竹杆固定好,最后是在网布中上部缝上硬塑料布即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养殖户有句俗语“蟹大小、看水草”,可见水草栽种与养护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蟹池常用水草种类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菹草等,水草在清塘消毒后15天栽种,一般在1月至2月初,进水20厘米左右。池塘中按“井”字形栽种,水草行间距2.0米,株间距0.5~0.6米,每条草带4~5行水草,宽2.5~3.5米,水草带之间留2~3米空白区,给河蟹活动留下空间和路线,同时也可以保证水流畅通。伊乐藻应尽量早种,一般在1月初栽种,栽种在河蟹暂养区轮;叶黑藻、苦草等晚种,晚发的水草在2月底前后栽种,栽种在养护区,需用网片分隔拦围养护,保护水草萌芽,防止被河蟹破坏。

第2个回答  2018-01-04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摘要从蟹苗选择、水质调控、培植水草、病虫害防治、科学投饵、日常管 理及适时捕获上市等方面总结了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关键词河蟹;池塘养殖; 管理中图分类号 S966.16 文献标识码 B 1 蟹苗选择 应选择体色鲜亮、无残无病、活动力强、无第二性征的蟹苗,以保证成蟹产 量达 2 250 kg/hm2 以上。 2 水质调控 养蟹对水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必须科学地调控水质。蟹池水质一般要求透 明度 35~40 cm,溶解氧 5 mg/L 以上,pH 值 7.5~8.5,氨氮浓度 0.2~0.5 mg /L。以上水质指标可采用水质测试盒等手段进行检测。如池底积淤较多,透明 度低,水色变浓,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步足末端变黄,因此采取措 施改良和改善底质环境条件,保持底质清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以满足其生 长的需要。高温后,特别是雨水较多,且天气气温变化较大,很容易造成水体缺 氧,水草下沉,腐烂死亡,恶化底质,导致水质变坏,致使生态环境破坏,影响 河蟹后期生长。为此,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2.1 定期注换新水一般 7~10 d 注换水 1 次,换水量为水体的 20%左右。 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适中”的原则,一般控制在 1~1.2 m;换水时避开农药 使用期,在用药的当天或前天注水。同时经常使用生石灰化成浆全池泼洒,连续 使用 2~3 次,每次间隔 5~7 d,可调节水质,有利于河蟹生长和蟹壳色泽的变 化。 2.2 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水质调节剂调节水质采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 生物吸收水中和水底有毒物质(如硫化氢、铵盐等);使用底居乐等底质改良剂改 善池底淤泥,分解池底淤泥中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以提高溶氧,稳定 pH 值,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和品质,水质生态环境较差 的应 10~15 d 使用 1 次。 补充和管理好蟹池中水草(如伊乐藻、 苦草、 水花生等)。 2.3 水体增氧遇到天气闷热、大雾天气及雨水过后要增加水体对流,增好 氧确保河蟹对溶氧的需求,防止水体缺氧而造成河蟹生长迟缓和伤亡。 3 培植水草水草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还能调节水温,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