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八旗是什么意思?怎样区分?

如题所述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清朝统治以满族为主体,“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别很大,满、蒙、汉八旗之间的差异更大。

正黄、镶黄、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为15万人。

下五旗则指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关外征战时,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位高势尊,下五旗则是由各旗旗主带领,和皇帝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政治地位较“上三旗”低下。

扩展资料

镶黄旗满洲,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3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努尔哈赤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瓦解,前后存续三百余年时间,历经兴衰。

可以说整个清朝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清朝“八旗子弟”从兴起、繁荣、落后再到衰亡的历史。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早期主要以采集 和狩猎为生。依靠血缘和地域形成以氏族或村 寨为单位的部落,部落集体组织的方式称为牛 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额真又称厄真,是 “主”的意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 立了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后来 由于归附者众,就将原来的四旗改为正黄、正 白、正红、正蓝四旗,并增设镶黄、镶白、镶 红、镶蓝四旗,总称八旗。这是八旗制度的形 成。

八旗之下每300A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 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 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副职一人,称 为左右梅勒额真。 皇太极时期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 上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编制与满八 旗完全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 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 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中,正黄、镶黄和正白旗为上三旗。 上三旗归皇帝亲自指挥,兵是皇帝亲兵,皇宫 侍卫也从上三旗中挑选。下五旗包括正红旗、 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诸王、 贝勒和贝子分别统领。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 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 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 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 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 职业兵。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 支柱,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保卫 边疆和防止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显现,战斗力也逐渐减弱,在清朝后期更是屡战屡败,不得不依靠汉族的一些地主武装。

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