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如题所述

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规律——递减规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动物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期,而且各个发展期是基本不变的!当然,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可能很长,而另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则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发展期内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比如,小鸡“追随母鸡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孵出后4天左右,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把它和母鸡隔开,它将永远不会再追随母鸡了。小狗“把剩余食物埋起来的能力”的发展期也是固定的,如果让小狗在发展期内待在不能埋藏食物的地方,这种能力就再也不会发展起来了。同样,人真的能力也有固定的发展期。

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这就是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根本原因。

天赋递减法则

很少有父母能够知道,儿童的潜能培养存在着一种奇特的规律——天赋递减规律,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潜能的必要方式之一,早期教育更容易造就天才。假如一棵橡树能够充分地成长,可以长到30米,那么这棵橡树就具有长到30米高的潜能。但事实上,能够长到30米的橡树很少,一般只能长到12米至15米,生长环境不好的甚至只能长到6至9米;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则可以长到18米至21米,甚至是24米至26米。

同样,一个孩子,假如他的天资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么100分就是这个孩子的潜能。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他的潜能只发挥出一小部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专家的教育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这就是天赋递减法则的具体体现。

由于孩子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期,而且各个发展期是基本不变的。虽然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可能很长,而另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则很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发展期内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艺人反而少了,这也是天赋递减法则的一个体现。具有经验的老渔夫说,如今没有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摇橹、撒网的人了,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十一二岁期间都在上学,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就开始练习。

孩子的外语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从10岁以前开始学习使用外语,就很难掌握地道的外国口音,腔调总会有点“怪”。甚至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习,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这就是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会认为早期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剥夺了孩子的正常童年生活。就已经存在的成功范例来说,卡尔·威特受到过这种指责,汤姆森兄弟的父亲受到过这种指责,穆勒的父亲也受到过这种指责。

但事实上,童年时代的威特是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汤姆森兄弟、歌德也是如此。穆勒的体质虽然比较弱,但他的身体不好是否是早期教育造成的,还有待商榷。皮特的体质也不好,但他生下来就是如此,和早期教育无关。塞得兹博士、伯利博士和威纳博士的孩子都很健康、活泼。而且,从他们的寿命来看,威特、威廉勋爵、歌德都活到了83岁,詹姆士活到了70岁,韦斯特伯里勋爵是73岁,都称得上是高寿。

因此,早期教育会影响孩子性格、身体的正常发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家长应该知道,越早对你的孩子进行教育,开发他们的潜能,你的孩子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三个哈佛神童

1914年,美国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士·塞德尔兹,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尔兹的儿子。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的学历非常奇特:他不到两岁就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已经能用母语流利地读写了。他5岁时看到家里的骨骼标本,又对人体产生了兴趣,从而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竟然达到了执业医师的水平。他6岁那年春天,和别的孩子一样开始上小学。入学那天上午,他被编在一年级,可是到了中午,他母亲去学校接他时,他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就在这一年,他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第二年,7岁的他打算上中学,因为年龄不够,学校不收,他只好在家自学,主要是学高等数学,因为语言学他早就学过了。

一年以后,他满8岁了。终于被中学录取。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数学更是出类拔萃,所以没多久,学校就同意他不再上数学课,并让他协助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数学作业。不仅如此,他还在中学期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不久,由于中学课程已无需再学,他就退学了。

这位小神童很快就出了名,很多人专门从各地赶来考他,结果他的表现比传说中的更令人惊讶。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用自己在德国读博士时感到头疼的难题来考他,没想到他很快答了出来。这一年,他才9岁。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还是在家自学。11岁时,他考进了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他就能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数学难题了,这使教授们大为惊讶。他父亲塞德尔兹博士曾在《天才与俗物》一书中,写到他12岁时的情况:

他今年才12岁,却擅长连不少学者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他精通古希腊文,在读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作品时,就像其他孩子读《鲁滨逊漂流记》那样轻松自如。他还精通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同时还熟读了逻辑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书籍。并熟悉美国的政治和宪法。

1914年。塞德尔兹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随即在该校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一年,哈佛大学还出了两个像塞德尔兹那样的小毕业生。一个叫阿道夫·伯利,是塔夫托大学神学教授伯利博士的儿子。他是13岁半进入哈佛大学的,比塞德尔兹稍晚一点,但他只用了3年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课程,毕业后在该校学习法学。

另一个叫诺伯特·威纳,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他上大学比塞德尔兹还早。10岁就考入了塔夫托大学,14岁大学毕业,随后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同样在1914年,年仅18岁的威纳就顺利地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看了上述几个事例,大家也许会想,这就是人们说的神童。不过古话说,10岁是神童,15岁是才子,过了20岁就是凡人。这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难道再过几年都会成为普通人?其实,这种想法是没有根据的。他们过人的才能决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得益于科学的早期教育。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威纳和伯利的兄弟姐妹都接受了同样的教育,因而有着同样的学历。伯利的姐姐丽娜,15岁就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1914年和伯利同期毕业。他的妹妹米勒姆和弟弟鲁道夫,分别在14岁和15岁考入大学;威纳的两个妹妹,康斯坦斯和贝尔特,都在14岁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

世界上不会有这么碰巧的事,这些神童完全是早期教育的结果。

品德教育要赶早

孔子说过:“少年时形成的性格,就会习惯成自然。”俗话又说:“教育媳妇趁初来:教育孩子要赶早。”

有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良好品德的早期培养,有的家长对纠正孩子的不良品行和错误思想重视不够,觉得孩子年纪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变好。其实这种“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的思想危害极为严重。

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极大。模仿能力强,是父母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好时机。可是如果家长的教育不合理,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又不注意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这将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年幼的孩子常常把一些小画书、小玩具之类的小东西拿回家,这些东西有的是别人送的或自己拣的,但有的却是拿别人的。虽然孩子知识少,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家长如果对此不闻不问,不及时纠正,就会养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习惯。今天的小偷小摸行为很可能发展成明天的大偷大摸行为,常言说得好“小偷针,大偷金”。据对少管所在押少年犯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时候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决不能姑息孩子的任何细小错误行为,要坚决把孩子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家长要及时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使孩子产生一种过失感、内疚感、羞耻感。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会逐渐明确好与坏、是与非的界限,提高自己的认识,克制自己的错误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长期精心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既要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又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渐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逐个培养,也不能先培养这一方面后培养那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克服片面发展的思想,从体、智、德、美几方面综合培养,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成才铺平道路。

由于对孩子的品行发展的忽视而酿成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警醒了。对于孩子品行的培养,千万不能忽视。

有这样一位家长,对孩子根本不管不问。当学校找到他告诉他孩子被拘留了,他竟然说:孩子进拘留所是对他的锻炼。抱着这种思想的家长对孩子极其不负责任,某校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班主任家访时发现他在地上睡觉。原来家长经常外出打麻将。根本不管孩子的生活。另外一位家长看黄色录像,从不回避孩子,结果家长违法,孩子也被拘留。

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有的父母是个体户。无暇顾及孩子,这些特殊的环境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重重地打上家庭的烙印。个体户整天忙着赚钱,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也许因为自己有钱。就给孩子买很多高档的玩具,给孩子雇保姆、请家教,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孩子就像是一块未曾雕刻的璞玉,如果你精雕细琢,他就会成为一件很美的艺术品。反之,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孩子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人见人爱的“工艺品”。小的时候,父亲总是用小树苗打比方。孩子是树苗,家长和老师就是园丁,树苗在长成大树之前要经过许多次的修剪,不修剪或者修剪得不及时,就长不好,不能成材。育人和育树是同样的道理,人们不是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常常听有些家长说:“我认识的经理、董事长有的就是初中毕业。所以孩子不必要求那么高,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抱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是目光短浅的,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将来的人没有充分的实力就会遭到淘汰。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孩子从小不养成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有一句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对孩子的教育要赶早,让他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的脸脏了,我会让他自己照照镜子,让他看看自己那张大花脸,然后叫他自己动手洗干净,让他明白什么是干净,要洗到什么程度才算干净;如果孩子的指甲长的长了,要叫他及时修剪好,头发要按时洗。对于仪态方面的要求不一定要“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但一定要有精神。走路要抬头挺胸。父母要经常在旁边提醒他,让他渐渐习惯。不许他说脏话,不可以一言不发,做个闷葫芦,也不能做一个话多的人,讲个不停。在锻炼他的胆子时,教会他适可而止,在多方面进行提醒。对人有礼貌,见到熟人要主动问好,打招呼、不可乱扔垃圾,破坏环境。还有许多的可以与不可以,都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多多留意,细细观察。当然,这些中最基本的还是孝敬父母,有一颗爱心的人,才会关心其他的人和物。所以家长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让孩子了解作为父母的不易与艰辛,让他体会到亲人的温情与关爱,让他懂得接受与付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方法,但不管方法有多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希望——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平平安安地生活,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的递减呢?当然是尽早教育。但是这个“尽早”又早到什么时候呢?

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的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给3岁以前孩子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文字、音乐、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教育孩子最重要之处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事实上,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就像古谚说的那样:“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后的样子。”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素质。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3岁以前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素质的影响。所以,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重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挑起教育者的负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