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女孩磕头跪拜90后师父引争议,应该磕头拜师吗?

如题所述


其实,我个人对于磕头拜师这种事并不反对,但是网友们把这种个人行为上升到社会现象就有点过分了。磕头拜师这件事本是一种传统,一种习俗。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作为一种封建的习俗所鄙弃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行业将他作为一种仪式感流传了下来。

就像标题了提到的,00后女孩磕头给90后师父跪拜这件事,我也特意去查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下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事实上整个事件最有发言权的三个人都表示认同,别人的争议也就显得很苍白了。首先第一点,这件事发生的前提是,双方自愿的,被磕头的师父表示:磕头是曲艺行当拜师仪式的必经环节,师父收徒本身就是双方自愿的,而且拜师并不是想拜就能拜。他收徒第一是看人品,第二是看专业能力。此次拜师的女孩00后小陈也表示,并没有觉得这样的仪式有什么不妥,“我一直跟李老师学曲艺,很喜欢这门课程。他除了上课之外,也教很多做人的道理,包括待人接物,说话做事。”就连孩子家长,也比较认同这件事,小陈的爸爸陈先生说,女儿跟李老师学了两年,特别喜欢,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进步,这次正式下跪拜师也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让孩子体验这样的传统仪式非常有意义。

我觉得这个事件完全没有问题,之所以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关键在于视频公开直播了这件事,所以一些断章取义的网友们,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有的觉得这样的仪式太过分,90后老师担当不起。也有的觉得如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去给别人下跪,还有的觉得女孩是被迫了。而事实是当事人双方及家长都对此事表示赞同,本来是一件尊师重教的好事。反而被一下网友过激的反应,给这个事件变得有些不堪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0

不可否认,磕头拜师是中华民族比较传统的一种拜师方式。选定良辰吉日,沐浴更衣,焚香而立,在亲朋好友同门师兄的注视下向师傅行磕头大礼,代表自己从此属于师傅们下,跟着师傅从文习武。拜师仪式在中国是比较受重视的一项仪式,也因此从封建古代时期一直流传到今天。直到如今,还有不少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选择徒弟是要求徒弟行跪拜大礼。对于那些德高望重,绵延百年的大家来说,这一点也是有情可原的。可是放到今天的教育机构上来说,就是在时不应该了。我看题主的描述,被行跪拜大礼的师傅方是一家教育机构的老师,再收徒弟的时候选择这种方式。对于这个老师的行为,我是表示不理解的。要是放在古代,那可都是名家宿儒才敢在收徒时让徒弟行这种大礼,而现在你只是一家教育机构的老师,又没有多么令人信服的学问,平湖市呢么就能命令学生施行这种大礼呢。

更何况,现今的社会,已经很难像古代一样出现各行各业精通的宿儒了。随着学科的分化,现在的知识分子往往熟悉的是某一学科的某一具体领域,谈不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算是清北毕业,那也是术业有专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能人大牛多的是,凭什么你就有那个资格收徒磕头呢。

我认为,在这个老师身上体现的不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延续,是一种互联网时代下的炒作罢了。对于这种为了出名不惜让学生磕头的老师,难以称得上老师二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10
       中国总是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现在很多人却渐渐淡忘这件事情,而在很多新闻里,我们看到什么弘扬文化的影子的时候,却少了一些东西,反而人们觉得中国礼仪开始变了味,我想这就是因为我们在不恰当的时候错误使用了礼仪,就像题目里的那样00后磕头拜师90后师傅,礼仪变成了哗众取宠的东西。



      我总是希望在做一些的时候,中国人民不要抱着看戏的态度去看,毕竟这些东西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现在的00后一代和90后一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对于生活里表现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很多人的眼里。走过那么的路,总会有收获。00后女孩磕头拜师,或许有她更深层次的意思,但是没有必要,那么做。过度地夸大了老师的作用,难免看来有一些作秀的痕迹。大家对于这则新闻的评价都不太好,就是这个原因。



      我觉得你想那么做之前想想之后的结果,倒也是父母给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人可以改正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这个社会在进步,但是良好的东西仍然要保持,就是这个道理。在恰当的时候用对礼仪,这才是好的表现 。
第3个回答  2017-07-10

00后女孩磕头跪拜90后师父引争议,应该磕头拜师吗?

我国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我国更是国际中的礼仪之邦。

礼仪,是人与人交往所要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关于礼仪这方面自古都有。文明于全世界的儒家的孔大圣人——孔子,就是礼仪代表。再有周恩来总理,他为杰出的外交大使。


在古代有君臣之礼,如若臣见君,不行礼,要被置重罪。自古无论何地都有尊老爱幼,朋友之间的礼节,长辈与晚辈的礼节,师生之礼等等。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传统的美好的礼节被世人淡忘。

在古时,人们对礼仪的重视程度要比现在高出很多,到孔子时代达到极致。古时有很多关于礼仪的书。《礼记·儒行》:“礼节者,仁之貌也。”孔颖达疏:“言礼仪撙节是仁儒之外貌。”《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汉书·董仲舒传》:“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南朝梁武帝《藉田》诗:“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二》:“《乡党》一篇,皆圣人起居饮食之常,而弟子私记之,虽左右周旋,莫不中礼节。”明李贽《豫约·早晚礼仪》:“是故不许轻易出门,除人家拜望礼节与僧家无干,不必出门往看外。”


再有,元代关汉卿曾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吕氏春秋劝学》中也说到“事师之犹事父也。”等等。写师生之间礼仪的数不胜数。

说以,在这个礼仪日渐清淡的社会中,我们应从拾他日的礼仪,让我们美好的礼仪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