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中国古代神话是怎么发展的

我想知道中国古代神话是怎么发展的,网上说的太乱了
我想了解具体点,小神之类的就不用了。
由盘古、女娲、伏羲等开始
三清到底在神话史上是被春秋时加上去的,还是本来就有的
四御怎么在西游记中只有玉帝啊,怎么其他三个没出现
老子化胡,佛教中的释迦牟尼是不是西游记中的如来啊
燃灯上古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是不是与三世佛有关啊
顺便讲下大日如来,不动如来,释迦牟尼,弥勒佛,阿弥陀佛等的关系,
西藏佛教又是怎么回事啊
好了我一下子也迷糊了,要问的也没表达完。因为以前看了《搜神记》等一些神话小说,觉的中国神话有点乱,不象西方神话有顺序。
希望大家用自己的话组织下,网站上的都太笼统了或太散了
大家写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我想看的
比如盘古、女娲、伏羲同时期有那些大神
炎帝、黄帝、蚩尤同时期有那些大神
下来到后羿时期,再到封神
及天庭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远古人民结群而居,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号、图画文字、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创作了原始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国早在原始群和血缘公社时期已开始了石器文化的创造。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都有远古人民活动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则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这种以母系血统维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发展到全盛时期。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不少女性神话人物,如女娲、羲和、西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

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

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

神话中的主人公(神)尽管常常是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

原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便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等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以及《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这中间,《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诸如女娲、常羲、夸父、精卫等神话以及羿、鲧、禹、黄帝和蚩尤的神话,刑天、帝俊神话、西王母神话以及关于日月山、昆仑墟、各种自然神和奇异的族国等记述。在这些记载中,呈现出许多英雄神、始祖神、创造神以及
自然神、统治神、反抗神等丰富多采的神话人物形象。他们各具性格,多彩多姿,活动在古代幻想艺术世界之中。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献所记载的古典神话,以部族神话为主体,具有地域性和部族的差异性,各有不同的产生区域和传承范围。按地域系统,大体可分为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等。按所表现的内容,有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有关于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有关于洪水和部族战争的;还有关于工艺文化的。这些神话在古代人的幻想解释中多方面地说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类、民族的由来,呈现出我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的天真美丽富有趣味的艺术想象。

中国开辟神话在文献记载中具有极强的幻想性。女娲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古则为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是抟土造人的始祖,盘古则以他巨人的身躯化生天地万物。女娲在“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况下,还“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成为人类的再造神。围绕女娲补天的神话,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许多动人的情节。中国洪水神话汉族记录最早,少数民族的则比较晚近,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系洪水神话多有雷公出现,雷公为洪水的制造者,因而在神话情节中常常展开与雷公的斗争。北系洪水神话多与共工相联系,共工怒触不周山成为洪水泛滥的根源。后期记录的洪水神话与兄妹婚型神话常常结合在一起,而洪水后成婚的兄妹,又往往被说成是远古的伏羲、女娲乃至盘古。早期神话对兄妹婚似没有非议,后期神话则对兄妹的结合造出许多解释的理由,以说明其出于不得已或取得了上天的允许。这反映出历史上存在过的兄妹婚,已失去其合法地位。这类神话的主旨在于表达“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过程。它把洪水故事与血缘婚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唐李亢《独异志》中,较早地记载了中国兄妹婚型的神话。如:“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其形态,尚未与洪水神话结合。

《山海经》、《开筮》、《国语》等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鲧、禹神话,塑造了中国古代两位治水英雄。鲧在洪水滔天时窃了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被杀于羽郊,三岁不腐,孕育出一位继续平治洪水的禹。禹疏导河川,平夷山岳,以更坚决的意志,在黄龙、玄龟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反映了古代劳动者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日月星辰神话,在古文献记载中有巨人化生说和神生日月说两种。在神生说中,羲和被认为是日月的母亲;太阳又被想象成为可以浴于咸池,登上扶桑,运动于水、树之间的形象。太阳常常与乌相联系,月亮常常与蟾蜍相联系,在日和月的关系上,神话又往往以人类社会家庭关系加以说明,如把它们看成是父与母或兄与妹的关系。其他如夸父逐日、羿射十日等,均与日月神话有关。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不仅记载早,品类多,而且不少古老的神话,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特别是在中原地区,中国远古一些著名的神话,如关于大禹、黄帝(轩辕氏)、女娲、伏羲、盘古、夸父等神话,大多仍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河南等地区。还有关于舜、蚩尤、后羿、启的神话,今仍在河南、河北以及南方一些省份流传着。由于流传时间久远,这些神话与古文献上记录的,在具体情节上有所不同,出现许多变异。特别明显的是发生神话间的融合及地方化的现象。如“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与开辟神话融在一起,以及指出某些古神话人物的地方遗迹等。也有的融进一些后世宗教的观念。这些现在仍流传不衰的神话,经过演变,自然不同于原始古典神话,但却可以证明和补助文献记录的材料,实有裨于中国神话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弄清有关神话发展的古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在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开始了他们的生息、繁衍和生产活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东部淮河流域的东夷,南方长江流域的三苗,以及西北的氐羌,大漠南北的荤粥(山戎、猃狁)等都是创造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参与者。今天,除汉民族外,中国已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神话,丰富多采,构成中国神话的重要部分。它们有些被记录在民族历史典籍中,如《东巴经》、《西南□志》、《蒙古秘史》等;有些保存在各族人民的记忆中,今天仍在口头上流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以开辟神话、洪水神话、日月神话、动植物起源等为多,还有一些关于民族姓氏来源的神话。由于各民族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不同,这些神话大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多族多源的特点。

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想象丰富,情节也颇曲折。著名的有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等。在《开天辟地》中,四个创造神用四根铜柱撑天,用四把笤帚,扫了天的四方,使天地远远分开。此外,还有布依族神话用犀牛角撑天,以及用蓝宝石补天(纳西族)等。在再造人类的神话中,除兄妹结婚,繁衍人类外,还有开辟神撕下皮肉抛入海中变人(高山族)、两神膝盖相擦生人(台湾雅美人)以及石生人、竹生人等多种。有些神话还常常具有民族起源的内容,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日月神话中,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以及壮族的《侯野射太阳》、瑶族的《射太阳》、布依族的《王姜射日》、□族的《吉智高卢射日月》、布朗族的《顾米亚射日月》等,都各有特色。此外,还有金钩挂日月、公鸡请太阳等美丽的情节。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由于过去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形态不尽一致。有的比较古老和原始,有的则渗进了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的意识,反映出各族人民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与想象。这些神话,近年来得到大量记录和搜集。有些在神话学上具有相当的价值。

中国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神话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于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现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神话做过不少的整理与研究,运用了西方人类学派等的神话学观点进行探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诸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还有许多民族学者、民间文艺学者、文学史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推进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等,对中国古代神话,分别作了注释和整理。随着社会科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史诗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中原地区神话的口头传承与流变,也有人进行考察和探索。中国神话学的建设正在前进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1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自身通过幻想所作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它在开始阶段是集体口头创作,以故事的形式流传,后来才用文字记录下来。神话既表现人对自然的顺应,由反映对自然暴力的反抗和征服,它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人间英雄的业绩,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类自身的困惑和理想。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古代神话也是在不断的演变的,也正是由于古代神话的出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按其内容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宇宙初创和再创神话。它探索了宇宙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先民经常思索的问题,于是产生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深化。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见于三国时期吴人徐整所著的《五运历年记》,其中写道:“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离甿。”① 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盘古所化。这则神话运用类比思维展开想象,把天地间诸多存在物与盘古的形体器官和生理功能建立起对应关系,把人和物相沟通,反映的是天地人同构观念、物物相生观念。
造人神话和始祖神话。古代先民不但思索大地宇宙如何生成、再造,而且还追问人类从何而来这个关乎自身的重大问题,于是产生了造人万物。
在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中,对于人类的来源作了如下解说:“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离甿。”这是说人类是由盘古身上诸多虫子变化而来的,反映的是生命一体化和物物相生观念,是虫变而为人,人和虫是生命链条上的一种变形记,和亚当和夏娃传说异曲同工。
关于女娲造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还有另一种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工,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绳絙人也。”②
神话中的女娲之所以用黄土造人,其原因有二:第一,大地生长万物,因此,被先民视为有旺盛生殖力的女性,这则神话把大地和女性相配,反映的就是地母崇拜观念。第二,古代华夏先民皮肤为黄色的,因此,女娲用黄土造人,而不是用黑土、红土或其他颜色的土。至于女娲由抟土造人改为绳絙造人,除了体现等级观念外,主要是原始的生殖崇拜所发挥的作用。
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古代先民不但追述自身从何而来,同时也思索把哪里作为自己理想的终极归宿,这就产生了昆仑神话,以及蓬莱神话。
昆有众多、密集之义;仑,指的是有条理地聚集在一起。③这两个字眼组合,指的是既丰富多彩,又条理清晰。上古神话有关昆仑神境的描写,展示的确实是洋洋大景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山海经•海内西经》写道:“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④这是从整体上介绍昆仑神境:它的方位、功能,它的建筑格局、地理形势,里面居住成员。后面还有大段文字,从昆仑神境的外围深入到它的内里,以开明兽为参照物,分别罗列四方景物:西有凤凰、鸾鸟等珍禽;北有珠树、文玉树等奇异的树木;东有巫彭、巫抵等群巫;南有蛇豹等动物。这里所铺陈的四方珍奇之物,基本是以类相从,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昆仑神话所寄托的是先民超越个体生命极限的强烈愿望,期待长生久视的心理。
昆仑神境位于西北,与词相对应,东部则有蓬莱神话。《史记•封禅书》写道:“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⑤蓬莱神话的产生晚于昆仑神话,但至迟战国时期已经流传开来。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都是长生不死之乡,又都可望而不可即,它们对世人极有吸引力,人们却无法达到那里。先民们寻找人生理想归宿的愿望、超越人生有限的执着、困惑,在昆仑和蓬莱神话中体现得极其鲜明。
反抗自然暴力与社会暴力的神话。神话产生的年代生产力还很低下,古代先民经常面对自然暴力的威胁和压迫,于是,他们在画像中把自然力神化,创造出许多自然神。综观中国古代上古神话,自然神的形象多数面目狰狞,奇形怪状,是令人恐怖的对象。《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的雷神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古代先民经常生活在自然暴力的挤压之下,但是,他们不屈服于自然暴力,而是反抗它、征服它,借助于幻想去和自然暴力较量,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反抗自然暴力的神话,也出现了许多反抗自然暴力的英雄。最著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⑥和《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⑦神话时代的先民不但要与自然暴力抗争,而且还要经受社会暴力的考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社会暴力,就是各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对此,上古神话也作了艺术的再现,最著名的是黄帝战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⑧
发明神话。古代先民在社会实践中有许多发明创造,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发明创造的神话。如果对上古发明神话加以统计,会发现出自帝俊系统居多。同时,上古发明神话多数直接说出发明者及其创造者物,但也有的采取的是隐晦的方式,下面两则神话很典型。《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在上古神话中帝俊之妻羲和、常羲分别生出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并为自己的产儿洗浴。它向人们表明,以十日为一旬的天干记日法和以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都是由帝俊系统首先发明的。
综合以上可以了解,上古神话并不是凝滞的,固定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出现多种倾向的,从而也使中国古代神话发展横向多元化。
一是由于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
在各个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有的祖先神话也随之进行整合,于是出现了许多先前不曾有过的神灵谱系,许多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神灵被整合在一起,说成是出自同一祖先,于是出现了完整的谱系。由于黄帝集团在各部族中居于优势,于是,许多其他部族的祖先神都成了黄帝的子孙。完整的神灵谱系的出现,标志着祖先神话的系统化已经实现。
二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而出现的政治化倾向。
上古社会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演变,与此相应,上古神话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一种现象是,原本没有统辖关系的神灵,被组合在君臣关系的网络中。《管子•五行》篇所列举的黄帝六相有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其实,这六位神灵原本和黄帝并没有领属关系,其中蚩尤还是黄帝的死对头。另一种现象是,本来没有发生过冲突的神灵,在神话演变过程中变成仇敌,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就是这样形成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共工本是北方之神,有很强的威慑力。可是,按照五行说编排,颛顼是北方的之帝,是那里的至尊神。于是,人们从天无二日的观念出发,创造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并让共工充当失败者的角色。
三是由于理性的强化而出现的历史化倾向。
原始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所以出现的神灵往往半人半兽的形象,显得荒诞怪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理性精神的强化,尤其是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必然和原始神话的粗陋野蛮发生矛盾,这样一来,神话的历史化倾向就无法避免。
神话历史化倾向的第一条途径是实现神灵的角色转移,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夔本身是雷神,到了《尚书•尧典》中变成了乐官,夔这位自然神已经社会化、人格化了。神话历史化的第二条途径是从形貌和生理功能上对神进行重铸,把它变成人的形象。夔在原始神话中是以牛为原形塑造出来的,但只有一只脚,非常怪异。《国语•鲁语》记载,有人向孔子提出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说,并不是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尧得到夔一个人辅助也就足够了。孔子不但把夔由怪兽转换成人,而且在形体上也对它作了新的描述,强调它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也是两只脚。另外,《尸子》记载的孔子有关黄帝四面的解说,《大戴礼记•五帝德》著录的孔子有关黄帝三百年的描述,对神灵或是整容易貌,或是缩寿减年,把他们还原成具体的历史人物。
四是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
人是受欲望驱动的社会存在物,因此,先民即使对于他们所敬畏的神灵,也要千方百计地接近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使神灵世俗化。原始神话中的西王母是与世隔绝的,她居住的玉山为弱水所环绕,外面又有炎火之山。常人根本无法到达她的住处,为她取食的是三青鸟。西王母作为刑杀之神,以这种远离人世的方式保持她的尊严。《穆天子传》卷三记载的周穆王和西王母交往的场面,是西王母形象世俗化的开端。她接受周穆王赠予的白璧玄圭,以及高档丝织品,参加周穆王为她举行的宴会。她还与周穆王以歌谣相唱和,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她非常珍视和周穆王的相聚,已经流露出世俗的凡心,虽然还谈不上两情相悦,但已经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五是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它的起源很早。原始神话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五行说所起的作用。原始的太阳神话是说太阳由乌负载,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和《楚辞•天问》。到了《楚辞•九歌•东君》,太阳神是以“青云衣兮白霓裳”的形象出现,太阳神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装束呢?王逸写道:“日出东方,如西方,故用其方色为饰也。”显然屈原是按照五行说对方位和色彩的搭配塑造太阳神形象的,是以哲学理念为内涵的。按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蓐收本是少昊氏成员,主管金属冶炼和工具制造,死后作为金神加以祭祀,是祖先神兼金属管理神。在《国语•晋语二》中,蓐收却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这和原始金神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如此呢?也是五行说渗入的结果。按照五行说的划分,西方为白、为金、为虎、为刑杀,把者几种因素加以整合,蓐收就成了半人半兽、凶恶可怕的神灵。中国古代哲学既有五行学,又有阴阳学说、精气说、物物相生观念、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对神话的演变都有影响,《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神话就是在物物相生观念支配下衍生出来的。
原始神话的上述演变,虽不是同步进行的,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当然,原始神话的上述演变在上古时期并没有完全完成,后代还在继续进行,并且演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经过尽千年的发展和延展,在神话的基础上也派生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化,先秦的诸子散文中庄子受其影响较为深刻,同时《庄子》也是庄周对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哲学化的深入铺展,庄子以上古神话为媒介转其一家学说,可谓“蔚为大观”。至汉朝,士卿大夫更是假以上古神话为托,托物以言其志。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作者多少人情欲念,清水芙蓉般的洛水女神早是俗化于尘世了,将对洛水女神的爱慕宣泄的淋漓华美,也更加显出人将自我与神相融会的大胆构想。魏晋时期,陶渊明《桃花园记》更是用神话的形式体现着作者渴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地。至盛唐,诗仙李白更是将自身与生灵相共进,同饮畅欢,可谓人只无所及。到明清时期,更有《西游记》将这诸多神灵论阶排位,逐一登场,寄托着作者深重的苦心,更将中国古代神化系统化归结,达到了一个真正统一后的新的高峰。
古代神话发生的这些演变,有的使神话失去了鲜明的性质,变得抽象枯燥;也有的为神话注入了活力,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浪漫和富于幻想,五行说理念的渗透就起到了这种作用。五行说本身是感性的、神秘的,用它来改造神话,自然更增加瑰丽的色彩。所以,古代神话演变过程中,神话的衰落和再生两种趋势是并存的,二者呈现为逆向运转的交织状态。然而,无论古代神话如何的去发展及演变,最终的宗旨还都是在反映自然、社会的一些发展当中的局限和人类自我探索、自我更新的一种愿望。
第2个回答  2008-02-20
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

历代文艺创作中,类比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

中国神话

中国古代有神话,但是向来没有“神话”这个名词。神话是什么?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中国神话的内容

中国神话丰富多彩,内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

①创世神话。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又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的神话。天地开辟神话有3类:第一类,以创造神为主体 ,创造世界 。这个创造神的形象、称谓以及开辟天地的方式各有不同。瑶族的创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创造神有4个:八歌 、典尼 、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第二类,巨人化生神话,讲述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如汉族的盘古神话,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 ,彝族神话 《 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第三类,自然演变的神话,讲述的是想象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过程,既不是开辟神的创造,也不是巨人化生 ,完全是自然演化。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等。这些神话,在各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古歌中保留很多。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类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林上出来的种种不同说法,但较常见的是泥土造人的说法。如女娲神话。

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说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8种人,解释8个民族的由来。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②日月星辰神话。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中国神话对此说法各异 ,大致有以下5种 :生育说、肢体化生说、蛋生说、铸造说、神创说。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说法 。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历。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又一方面。汉族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化为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说法。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解释月中阴影的神话。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对于日、月食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如汉族就有天狗吞食之说。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所叙述的基本内容是:天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或月亮),强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余的日 、月。这类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控制太阳、征服干旱的愿望。

日月星辰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天体的朴素认识,其中有的则表现了他们企图用巫术手段控制天体的愿望,具有原始科学和某种实用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最终化合成为充满了天真幻想的神话,并被文人取为创作题材。

③动植物起源神话。自然神话的一种。它是原始人民对于动植物来源和特征的解释性故事。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人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动植物也像自身一样具有知觉、感情和生活历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人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动植物,则运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说明它们的来源和特征,便成为动植物起源神话。

在中国流传至今的神话作品中,单独讲述动植物起源神话较少,大多作为局部的情节存在于原始神话和创世史诗中。如布依族的神话史诗《开天辟地》中讲森林和珍禽异兽是由翁戛神的头发和身上的虱子所变的。《夸父神话》中讲桃林是夸父在逐日途中渴死后弃下的手杖变成的。这类神话认为动植物是由神体的某一部分或神的器物变化而来的。

此外,有的神话认为动植物是创造神创造的。如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讲阿俄暑补神到人间创造生物 ,把3种树栽在地上,从此有了树;把花鹿放在森林,从此有了动物。还有一些神话认为神、人、动植物是互生的。

④洪水神话。世界性的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神话。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的记载,多和治水相联系。如《淮南子·览冥训》中就述及女娲补天和治水的故事。此外,还有鲧 、禹治水的神话。它们都没有直接和人类再生相联系。后世所传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洪水遗民两兄妹结婚,再生人类。这个神话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西南系统的洪水神话一般说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里避开洪水,而后结为夫妻,婚后繁衍出不同的种族。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说:洪水泛滥 ,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随后结为夫妻。最后,兄妹捏黄泥人 ,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祖”。这两大系统神话都存在原始血缘婚的痕迹。它似是中国原始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的婚姻形态的反映。由于社会阶段的不同,神话中对兄妹婚所持的态度也各异。早期神话以为兄妹婚为延续人类所必需;后期神话则在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近代西南苗 、瑶、彝等民族的洪水神话资料,在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中征引较详。中原和北方汉、蒙古、达斡尔等民族的洪水神话,不断发现。它们有的和开辟创世神话相融合,有的出现了严重的佛教化倾向。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口传的洪水神话常在衍变之中。

⑤女娲神话。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位伟大女神形象。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造人。传说女娲揉团黄色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因为繁忙便引绳入泥浆拖拉甩动 ,飞溅的泥点变成了很多的人 (见后汉应劭 《风俗通义》)。另一个是补天。补天之说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传说上古时候,天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五色石块去修补苍天;斩断鳖足树立在大地的四周,将天撑起来,还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女娲也可算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

此外,还传说女娲曾经作过笙簧。这与后来中国西南民族所吹的芦笙相似。女娲也可以说是音乐的女神。也有传说说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风俗通义》),让青年男女互相婚配,繁衍后代。她又是婚姻的女神。

⑥伏羲神话。关于中国文化创造的神话。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 。他能够沿着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贺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显露出来了 。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传说中还有伏羲与女娲为夫妇的说法。此说大约出现于西汉时代。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语。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 、女娲交尾的图像,一边标明是伏羲,另一边可能是女娲。

⑦帝俊神话。中国古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的神话。甲骨文称为高祖�。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后来才升为天帝的。他的形状在甲骨文中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 ,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 。有关帝 俊的神 话 ,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帝俊的两个妻子,一个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10个太阳;另一个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12个月亮。还有个妻子叫娥皇,住在南方荒野,生了1个头3条身子的先祖。帝俊时常从天而降,和一些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 。尧的时候 ,10日并出,帝俊曾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的帝俊神话的片断 。从中可以见到帝俊作为天帝的神性。由于神话的发展演变 ,帝俊又化身为传说中人间的两个帝王,一个是帝喾辛氏,另一个是帝舜,他们都是半神的英雄,都有他们各自的神话传说在流传。

⑧羿神话。羿是中国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根据先秦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 左传 》、《 天问 》),或称仁羿(《山海经》)。有关羿的神话说,尧做国君时,天空中出现10个太阳,把禾苗晒焦,百姓陷入饥饿之中,各种恶禽猛兽乘机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赐羿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叫他去解除人民的艰难困苦。羿下到凡间,首先把10个太阳射落9个,然后他又诛除猰貐 、凿齿 、九婴、大风、修蛇等凶残的禽兽。最后到中原地方的桑林中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他将野猪肉蒸熟后奉献给天帝,满以为会受到嘉奖 ,哪知道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9个太阳儿子 ,很不满意羿的作为。此外,还有羿射河伯,羿请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等片断的记录,反映羿的另一些活动和他的悲剧性的结局。《淮南子》还记载了民间奉祀羿做消灾除害的宗布神。

⑨嫦娥神话。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神话说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物后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 ,偷吃了不死药,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但《归藏》记叙粗略,只说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奔往月宫做了月精,似乎还未和羿相联系。在《淮南子》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宫化为蟾蜍的记载,今本已无,显示了人们对嫦娥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魏晋六朝到唐代这段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同情愈加发展,化蟾之类的古老传说渐被遗忘。有些学者认为嫦娥即《山海经》中的常羲。

中国神话的特点

一)想像力强,题材广泛。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他们奇特想像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二)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后羿射日和打猎有关,女娲造人与制陶有关,把人民的生活情景渗入故事里,加以浪漫化。

三)主人公性格鲜明,能力大多不平凡。主人公大多是原始社会里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和其他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也有的主人公是与人类作对的超自然力或敌对的人类集团加以艺术夸张而成,不论是正是反,都是鲜明生动超凡的。

中国神话的地位

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 、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于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现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神话做过不少的整理与研究 ,运用了西方人类学派等的神话学观点进行探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诸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还有许多民族学者、民间文艺学者、文学史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推进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 。袁珂的《古神话选释》 、《中国古代神话》等,对中国古代神话,分别作了注释和整理。随着社会科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史诗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就我看来,中国神话分成上古,道教,佛教三大体系。
  彼此又相互勾连。
  道教和佛教出现的时候大致相同。但是佛教进入中国略晚,进入后又与道教彼此影像,所以穿插混杂。

  看你问题,你也对此有感觉。比如道教的西王母在上古神话山海经里面是一个六尾狐妖。再比如佛教的观音菩萨偏偏又是道教的五方五老里面那位南方南极观音菩萨。

  就是同一位神,在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说法......所以楼主你如果想拜扯清楚中国神话会很累很累。
  我举个例子,就说盘古。普遍的说法是盘古开天地,分混沌,养万物,眼化日月,身化丘陵。可是呢,云南的传说是盘古盘生两兄弟宰了恶龙,然后重造了天地;江西的盘古有兄妹两个,盘古版本倒是差不多,可是那个传说里面盘古的妹妹捏土造人。

  上面有人说道教由陶弘景推广,这一说至少把道教推迟了四百年。
  道佛两教都是在汉代开始流行。
  道教发源于张道陵,当时也称五斗米教。这个人的孙子很有名,张鲁....看过三国的都知道怎么回事。

  另外四御中没有玉帝。
  是紫薇,长生,天皇,后土四位。
  西游记里不就有写悟空: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那四帝便是四御。猴子见了玉帝不过是个肥喏而已。

  关于佛教。
  你也知道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世佛是释迦摩尼也就是如来佛祖。
  未来佛就是你后面问到的弥勒佛。此为三世佛。
  佛性外化三种模式,法身,报身,应身。
  毗卢遮那佛也就是你说的大日如来就是法身佛。代表佛性。当然这只是某些宗派的说法。法相宗就叫做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不动如来没听说过....你不是把什么经文的名字搬来了吧。
  阿弥陀佛是西方净土的至尊。
  如来在须弥山,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琉璃世界这是三大佛祖。
  阿弥陀佛曾发下宏愿,凡信他的,他接引到净土,脱出六道。所以净土宗大为盛行。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上镜率远比南无我佛要高得多。

  藏传佛教是佛教结合了西藏的民俗形成的,也叫喇嘛教,这也是个复杂的体系包含了完整的大乘小乘佛教。

  包含神话的典籍非常多,而且就这些典籍也有变化。比较完整的是山海经。

  后面的淮南子,楚辞,尚书,天问,庄子都有各种各样的神话。虽然都不成体系。

  《封神榜》的体系倒是相当完整。

  明朝朱棣写过《妙法莲华经》的序言,这个妙人修了武当金典,偏偏是个笃实的佛教徒,似乎在他之后佛道隐隐有道佛一体的架势。《东游》《西游》包括写着“菩提树结着长生果”的《红楼》似乎都兼涉佛道。

  不要尝试串成体系了。散碎的看看也就是了。
  《山海》《淮南子》《封神榜》这三本差不多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2-18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反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请按照以上的名字搜索。
中国古代神话是由上古时期各个民族的宗教传说之间不断融合并从中原向中华的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的.至于各个神话人物的出现先后顺序至今仍然是待以解决的历史学以及民俗学难题
闪电是天庭众仙的奋怒 下雨是众仙的施舍 火种 是以大木头来维持火源 随后就用香火和被烧过的动物来对天上人作祭拜
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远古人民结群而居,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号、图画文字、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创作了原始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国早在原始群和血缘公社时期已开始了石器文化的创造。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都有远古人民活动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则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这种以母系血统维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发展到全盛时期。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不少女性神话人物,如女娲、羲和、西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

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

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

神话中的主人公(神)尽管常常是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

原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便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等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以及《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这中间,《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诸如女娲、常羲、夸父、精卫等神话以及羿、鲧、禹、黄帝和蚩尤的神话,刑天、帝俊神话、西王母神话以及关于日月山、昆仑墟、各种自然神和奇异的族国等记述。在这些记载中,呈现出许多英雄神、始祖神、创造神以及
自然神、统治神、反抗神等丰富多采的神话人物形象。他们各具性格,多彩多姿,活动在古代幻想艺术世界之中。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献所记载的古典神话,以部族神话为主体,具有地域性和部族的差异性,各有不同的产生区域和传承范围。按地域系统,大体可分为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等。按所表现的内容,有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有关于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有关于洪水和部族战争的;还有关于工艺文化的。这些神话在古代人的幻想解释中多方面地说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类、民族的由来,呈现出我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的天真美丽富有趣味的艺术想象。

中国开辟神话在文献记载中具有极强的幻想性。女娲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古则为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是抟土造人的始祖,盘古则以他巨人的身躯化生天地万物。女娲在“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况下,还“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成为人类的再造神。围绕女娲补天的神话,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许多动人的情节。中国洪水神话汉族记录最早,少数民族的则比较晚近,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系洪水神话多有雷公出现,雷公为洪水的制造者,因而在神话情节中常常展开与雷公的斗争。北系洪水神话多与共工相联系,共工怒触不周山成为洪水泛滥的根源。后期记录的洪水神话与兄妹婚型神话常常结合在一起,而洪水后成婚的兄妹,又往往被说成是远古的伏羲、女娲乃至盘古。早期神话对兄妹婚似没有非议,后期神话则对兄妹的结合造出许多解释的理由,以说明其出于不得已或取得了上天的允许。这反映出历史上存在过的兄妹婚,已失去其合法地位。这类神话的主旨在于表达“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过程。它把洪水故事与血缘婚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唐李亢《独异志》中,较早地记载了中国兄妹婚型的神话。如:“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其形态,尚未与洪水神话结合。

《山海经》、《开筮》、《国语》等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鲧、禹神话,塑造了中国古代两位治水英雄。鲧在洪水滔天时窃了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被杀于羽郊,三岁不腐,孕育出一位继续平治洪水的禹。禹疏导河川,平夷山岳,以更坚决的意志,在黄龙、玄龟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反映了古代劳动者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日月星辰神话,在古文献记载中有巨人化生说和神生日月说两种。在神生说中,羲和被认为是日月的母亲;太阳又被想象成为可以浴于咸池,登上扶桑,运动于水、树之间的形象。太阳常常与乌相联系,月亮常常与蟾蜍相联系,在日和月的关系上,神话又往往以人类社会家庭关系加以说明,如把它们看成是父与母或兄与妹的关系。其他如夸父逐日、羿射十日等,均与日月神话有关。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不仅记载早,品类多,而且不少古老的神话,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特别是在中原地区,中国远古一些著名的神话,如关于大禹、黄帝(轩辕氏)、女娲、伏羲、盘古、夸父等神话,大多仍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河南等地区。还有关于舜、蚩尤、后羿、启的神话,今仍在河南、河北以及南方一些省份流传着。由于流传时间久远,这些神话与古文献上记录的,在具体情节上有所不同,出现许多变异。特别明显的是发生神话间的融合及地方化的现象。如“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与开辟神话融在一起,以及指出某些古神话人物的地方遗迹等。也有的融进一些后世宗教的观念。这些现在仍流传不衰的神话,经过演变,自然不同于原始古典神话,但却可以证明和补助文献记录的材料,实有裨于中国神话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弄清有关神话发展的古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在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开始了他们的生息、繁衍和生产活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东部淮河流域的东夷,南方长江流域的三苗,以及西北的氐羌,大漠南北的荤粥(山戎、猃狁)等都是创造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参与者。今天,除汉民族外,中国已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神话,丰富多采,构成中国神话的重要部分。它们有些被记录在民族历史典籍中,如《东巴经》、《西南□志》、《蒙古秘史》等;有些保存在各族人民的记忆中,今天仍在口头上流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以开辟神话、洪水神话、日月神话、动植物起源等为多,还有一些关于民族姓氏来源的神话。由于各民族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不同,这些神话大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多族多源的特点。

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想象丰富,情节也颇曲折。著名的有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等。在《开天辟地》中,四个创造神用四根铜柱撑天,用四把笤帚,扫了天的四方,使天地远远分开。此外,还有布依族神话用犀牛角撑天,以及用蓝宝石补天(纳西族)等。在再造人类的神话中,除兄妹结婚,繁衍人类外,还有开辟神撕下皮肉抛入海中变人(高山族)、两神膝盖相擦生人(台湾雅美人)以及石生人、竹生人等多种。有些神话还常常具有民族起源的内容,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日月神话中,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以及壮族的《侯野射太阳》、瑶族的《射太阳》、布依族的《王姜射日》、□族的《吉智高卢射日月》、布朗族的《顾米亚射日月》等,都各有特色。此外,还有金钩挂日月、公鸡请太阳等美丽的情节。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由于过去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形态不尽一致。有的比较古老和原始,有的则渗进了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的意识,反映出各族人民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与想象。这些神话,近年来得到大量记录和搜集。有些在神话学上具有相当的价值。

中国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神话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于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现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神话做过不少的整理与研究,运用了西方人类学派等的神话学观点进行探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诸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还有许多民族学者、民间文艺学者、文学史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推进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等,对中国古代神话,分别作了注释和整理。随着社会科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史诗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中原地区神话的口头传承与流变,也有人进行考察和探索。中国神话学的建设正在前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