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答案要详细的分析,从各个账户分析下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扩大的局面是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国际生产持续向中国转移、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变相资本内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降低和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虽然在中长期内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但在短期内却因为激励企业赶在出口退税新规则生效之前抢关出口而阔大了贸易顺差。2003年以来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5年、2006年中国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进一步下调关税,刺激进口。对比2005年和2006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在这里主要对经常项目进行分析。 双顺差 经常项目 增长 贸易结构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2005年、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一)经常项目2005 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7625亿美元,货物进口6283亿美元,顺差1342亿美元; 服务项目收入744亿美元,支出838亿美元,逆差94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390亿美元,支出283亿美元,顺差106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277亿美 元,支出23亿美元,顺差254亿美元。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规模较2005年上升,为2498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9697亿美元,货物出口7519亿美元,顺差2177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920亿美元,支出1108亿美元,逆差88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512亿美元,支出395亿美元,顺差117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316亿美元,支出24亿美元,顺差292亿美元。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经常项目顺差仍在增长中,我国长时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国内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遭到破坏,持续大量的顺差意味着出口大于进口,这对某些资源型出口国来说意味着国内的经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国内现有的贸易结构决定了中国参加国际经济循环的方式,仍是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和小件工业制成品来维持大出大进的格局,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贡献是就业率的增加;较低的利润率是的那些生产和出口产品的企业的生存压力主要来自人民币汇率的变动。2006年我国出口货物增加2072亿美元,即比去年增长了27%;进口货物增加1236亿美元,即比去年增长了20%。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全国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积极影响等因素作用下,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较快。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全年进口增速基本与出口增速持平。2006年,服务项目收入比2005年增长23.7%,支出增长32.2%。服务项目下逆差减少6亿美元,同比减少6.25%。可见,我国贸易开放逐渐加大的同时,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员、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从具体构成看,这两天的服务项目逆差都是由于运输。2005年,我国运输项目下收入154亿美元,支出284亿美元。2006年,我国运输项目下收入210亿美元,支出344亿美元。逆差同比扩大4亿美元。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广告宣传、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项目都是顺差。电影、音像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由逆差转为顺差。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由2亿美元增加到12亿美元,增幅较大,信息技术的普及已极大的影响了国家的对外贸易。此外,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下逆差较大。收益项下顺差有小额增加。2005年,收益顺差106亿美元;2006年,收益顺差118亿美元。经常项目亦有平缓增长。2005年,经常转移顺差254亿美元;2006年,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同比增长15.0%。(二)资本和金融项目2005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678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49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40亿美元。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84%。其中,直接投资顺差603亿美元,下降11%;证券投资逆差676亿美元,增长12.7倍;其他投资顺差133亿美元,上年为逆差40亿美元。(三)储备资产项目2005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其中,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四)净误差与遗漏2005年,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为168亿美元;2006年亦出现在贷方,为129亿美元。误差额有所下降,且在国际公认的5%的合理范围内。(五)总体评价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总体运行平稳,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当前,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扩大内需,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有: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下降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由上年的1608亿美元增加到2499亿美元,已连续五年呈现大幅增长,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由上年的630亿美元下降到100 亿美元,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经常项目顺差增长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对外证券投资增长迅猛。2.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2006年,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9697亿美元,进口751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和20%;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再创历史新高。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海关口径)均位于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8.0%,较2005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6.4%,上升了0.3个百分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较全球增速快了12和6个百分点。3.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继续处于高位2006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78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6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约 1230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4.3%。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排名自2005年的第三位降为2006年的第四位,但 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伴随我国经济较快发展,政府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等政策,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为178亿美 元,同比增长58%。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投资净流出154亿美元,金融部门对外投资净流出24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兼顾境外兼并收5.境外证券投融资增长显著购。2006年,我国境内机构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和对境外证券投资均大幅增长。境内机构以股本证券方式净融资4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一倍,其中境外股票上市 融资占九成以上,主要是金融机构境外上市,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同时,由于外汇资金相对充裕,以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为主的对外证券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对外证券投资资产净流出1104亿美元,增长3.2倍。2007年,国家将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需要从对内平衡入手,重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在国内经济方面,关键是要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涉外经济方面,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注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并优化结构;继续实施“走出去”战 略,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在金融方面,要全面发挥金融的调控能力,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外汇管理方面,要继续深化外汇体制改革,有序拓宽资金流出渠道,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严格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加强外汇储备风险防范,统筹兼顾,加大国内 和涉外经济政策调整的力度,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创造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1
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